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疆兵团

首页 | 聚焦 | 视频 | 军垦文化 | 我是兵团人

 首页 > 新疆兵团 > 军垦史话

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建设发展纪实

2010-04-01 15:48   来源:兵团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

    

在那百花盛开的地方——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建设发展纪实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克拉玛干沙漠西缘240公里的边境线上,生活着一个由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十余个民族组成的屯垦戍边队伍,他们四十五年如一日驻守在祖国的西大门,发挥着兵团"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在实现稳疆兴边、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创新,形成了文化事业争奇斗妍、芬芳满园的景象。

  力促文化的发展

  这里不是联合国授予的最佳人居生活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条件艰苦,且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喧闹,但这里却有股磁石般强劲的力量,吸引着各类人才献身和耕耘着伟大的兵团事业,在中西文化碰撞、军垦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中,农三师图木舒克市酝酿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培养了一支精诚团结的文化团队。

  2004年初,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图木舒克市,这座意为"鹰面部突出的地方"的新城,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师市党委在建设城市中提出"以生态园林、引水入市为亮点,农业产业化立市,工业强市、服务业富市、历史文化靓市"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打造文化师市的品牌。

  从2005年至今,农三师党委宣传部完成了"叶尔羌魅力"、"西域绿洲"约500万字的姊妹系列文化丛书,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叶尔羌魅力"系列丛书是为庆祝农三师成立40周年而出版发行的,包括理论、文学、人物传记、历史、散文、诗歌共十本,还附有电视专题片和农三师综合成就明信片,现已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西域绿洲"系列丛书共12本,新增了监狱文化、知青文化、歌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装裱精美、版面新颖,时代气息浓厚。

  作为兵团唯一的一家地市级维吾尔文、汉文双文字的报纸——《叶尔羌报》2005年维吾尔文版被评为自治区"双十佳"报纸。在自治区第二十三届地州市(师)报纸印刷质量交流会上,《叶尔羌报》维吾尔文单色报荣获报纸印刷质量优质品奖,汉文单色报取得报纸印刷质量良好品奖。在2008年度的新闻工作中,《叶尔羌报》有十件作品分获自治区、兵团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2009年农三师文工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联合授予 "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目前全师文化系统获得的最高荣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兵团成立55周年"为祖国喝彩"兵团文艺节目展演活动中,该团根据姜万富先进事迹改编的小品《一车杏》和塔吉克族舞蹈《帕米尔雄鹰》分别获得一等奖。他们选送的6个节目获得了7个奖项。

  图木舒克市历史文物陈列馆已征集文物千余件,经自治区馆藏文物专家鉴定的有600件,其中,自治区二级文物9件、自治区三级文物6件,截止2009年底,有2万余人参观。该馆文物大部分在图市辖区发掘出土,以铜器和陶器见长,千年少女干尸更是吸人眼球。

  打造精神的高地

  追溯图木舒克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过塞入、突厥人、维吾尔人等多个民族的同胞,各民族之间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至今日,在农三师图木舒克这片热土上,"团结奋斗、诚实守信、与时俱进、争创一流" 的三师精神激励着各民族职工群众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边塞生活。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了一批可亲可信可敬的典型,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像一朵朵盛开在天山的雪莲花,深情诉说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驴背医生"--姜万富。2007年3月,农三师党委宣传部从叶城二牧场报送的一般材料中,发现了该场上海支边青年姜万富四十三年如一日在昆仑山深处为少数民族群众看病行医的事迹,立刻意识到姜万富事迹背后的深刻价值。同年5月,农三师党委宣传部、中新社兵团支社、兵团日报、兵团建设、叶尔羌报、师电视台组成了"姜万富事迹报道小组"与姜万富"零"距离接触,完成了长篇通讯《四十余载昆仑情》,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大的反响。2008年8月,新华社的记者再次采访姜万富,完成了《一个上海支边青年在高原行医四十二年事迹感人》"的文章,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的批示。2009年6月,中宣部新闻局组织中央各大媒体与自治区、兵团媒体再次对姜万富的事迹进行深入采访,并进行了集中报道,"7•5"事件后,姜万富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自下而上学习他的热潮。姜万富先进事迹的挖掘和报道,有力的向外界宣传了兵团和兵团精神,发挥了宣传工作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的积极作用。同时,姜万富本人也获得"全国乡村医生"、"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村人才""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不同民族同一个妈妈--阿依吐逊汗·沙木沙克。一个六十三岁的维吾尔族农妇,一生没有生育过子女,却先后把毫无血缘关系的4个不同民族的孩子抚养成人,她就是农三师五十团五连退休农工阿依吐逊汗·沙木沙克。老伴去世后,阿依吐逊汗用她的爱心和坚毅撑起了一个不完整的家,7亩农田是她收入的全部来源。2007年,阿依吐逊汗获得首届"感动兵团"人物称号。全师迅速开展了学习阿依吐逊·沙木沙克先进事迹的热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风尚。

  不畏艰难宣传"国策"的女计生--早尔汗·达吾提。一个五十五岁的维吾尔族妇女在少数民族集体所有制农业连队,历经坎坷、百折不挠宣传计划生育国策。几十年来,她所在的工作不仅使维吾尔族妇女从"多子多福"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还带领着姐妹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走上了富裕的道路。2009年,早尔汗获得"兵团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致富不忘穷亲戚的"爱心大使"--克力木·依莫拉洪。74岁的农三师托云牧场三连退休职工克力木,是一位具有3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在牧场放牧四十年,退休后在口岸做起了生意,诚信经营走上富裕的道路。老人致富不忘穷亲戚,多年来先后向地方及兵团的贫困户累计捐资达27万元,受益群众100多户。他倾情关注教育事业,出资改善牧场教育条件,资助贫困生等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克力木获得的荣誉举不胜举,2008年他被评为"兵团道德模范"。

  跨越血缘的亲情--吾布力·艾卖尔。现年57岁的吾布力是农三师四十五团民政科科长,1997年从事民政工作至今,把解危济困的民政工作做到了自己的家中。2001年,身为教师的妻子艾力卡汗发现她的汉族学生小丽和小红姊妹俩生活无依无靠,因其父去世、其母入狱。艾力卡汗便回家与丈夫商量后,把姊妹俩接到了家中,一住就是8年。吾布力一家,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3个儿女,现在又多了两个汉族女儿,他们的日子过得清贫而快乐……2005年,吾布力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吾布力一家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着周围的人。

  保护民族文化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叶尔羌河流域,有一群自称为刀郎民族后代的维吾尔族人,他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赞美爱情,勤于劳作,家家户户好种石榴,四季如春。在石榴花开的季节,秋的喜悦躁动着每一位维吾尔族文艺天才,他们载歌载舞庆丰祈福、表达心声……《刀郎木卡姆》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产物。作为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中的精髓,刀郎木卡姆传播面积广、流传时间久、影响深远,是当地维吾尔人体现民族凝聚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和精神纽带。早在汉唐时期的古道丝路上,图木舒克作为重要的驿站,已成为东西方文化和龟兹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

  农三师宣传文化系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挖掘和抢救了一批流传在垦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了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民间烧造、原始围猎、布拉丁民族民间歌曲传唱世家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民间烧造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他三项列入兵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名录。根据五年来的普查成果,现已结集出版了约15万字的《珍藏图木舒克——农三师非物质文化综述》。

  2009年劳动节前夕,"颂歌献给党"农三师图木舒克市首届民族民间歌曲文艺演唱会在小海子垦区6团1市8个连队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刀郎艺人的聚会,也是对原生物音乐的抢救。其实,早在2007年农三师就制定出台了《师市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大师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对民间文化、民间艺人设施保护措施,长期开展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大师的推荐申报工作。例如,2007年5月开展了农三师"爱我兵团"创作歌曲演唱活动,共征集民族民间、原创歌曲52首,后遴选了16首入编《流淌在叶尔羌河的音符》歌曲集全国出版发行。

  突出军垦文化特色

  军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中青年文艺骨干和夕阳红业余爱好者的完美配合、兵团底蕴与刀郎文化的完美融合是农三师群众文化的三大特色。

  像骄阳下怒放的太阳花、像戈壁滩上顽强生存的红柳,师市基层文艺工作者似星星点点积跬步行万里,文艺队伍呈阶梯式增长趋势,步入良性快速的发展轨道。师市文化系统每两年举办一届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培训人员达800余人次,为基层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例如,2008年第六期农牧团场文艺骨干培训班上的85名学员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18岁。其中,少数民族学员14人。夕阳红文艺骨干与年青人同堂学习探讨了群众文化、乐理知识、舞蹈表演、广场文化等知识,各族文艺骨干其乐融融互学民族优秀文化。

  近年来,借助中央扶助西部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良好机遇,农三师的文化条件和硬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师8个团场建起了文化综合活动中心,有59个连队建有连队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环境好了,活动自然越来越火爆了。

  2005年,为庆祝农三师成立40周年而举办的群众社火、方阵表演、职工文艺汇演和文工团专场晚会,刀郎人表演的斗鸡和木偶戏等活动,把庆祝活动一次次推向了高潮,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水平。各团场都有自己品牌艺术节和主打节目。例如:四十二团的"木华里"艺术节着重突出久远历史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四十五团的"银棉"艺术节着重突出浓厚的军垦文化,四十四团的"金墩"艺术节和五十三团的"金鹿"艺术节表演的舞狮子、舞龙、踩高跷、扭秧歌、扇舞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体现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五十一团、伽师总场在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节日里,隆重的举行热烈的麦西莱甫、叼羊、斗鸡、拔河等文体结合的民俗活动。2009年,四十四团、四十八团、四十九团、五十一团、五十三团、运输公司等单位纷纷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团庆活动,此举折射出基础单位党委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群众关注和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杨蕊)


 

责编:达晶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