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疆兵团

首页 | 聚焦 | 视频 | 军垦文化 | 我是兵团人

 首页 > 新疆兵团 > 兵团风情

两代牧工情

2007-02-11 12:38   来源:SRC-504035512    打印本页 关闭

     “我就是靠着老实肯干,从1966年进新疆,就干了放牧这个工作,靠着诚实,赢得了连队领导的信任,就让我连年干牧业,这一干就是四十年,我今年65岁了,退休几年来,身体各方面都好,没啥大毛病,还能协助娃们再干些年。我最大的宽慰就是在退休时,我的羊群有300只,马30匹,不欠公家一分钱”。

    “把父亲的班接好,是老人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当初我放弃繁华的市区,毅然辞去教师职务,是因为我也热爱牧工这个行业。如今,接父亲的班已经三年了,羊发展到了600余只,马发展到了55匹,牛发展到了20头,还有火鸡、蛋鸡、鹅等各种家禽也在不断增加,年纯收入十万元。但是,在养殖上与父亲的思想观念有些分歧,他希望按他的老模式继续养殖,就是多品种羊只一起养,哪一只也不许卖。而我需要优化种群,品种单一化,规模化,也便于管理,如今市场山羊绒每公斤价非常客观,同时,山羊发展快又好养,为此,父亲与我产生了矛盾。”

    这就是家住124团18连李德元、李小军父子,两代牧工在发展养殖业上,各自不同的经营理念。带着这个话题,我们采访了他们。

    初冬的天气,寒气逼人,我们驱车来到四十公里以外的偏僻的一个放牧点,这个牧点距离连队还有两公里多路。

    小军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哎,小军在玩电脑吗?”我见小军的电脑开着,便问。

    “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再看看其它地方的市场价”。小军回答说。

    一旁的小军媳妇在逗着她们刚满4个月的孩子,小军查完资料,忙着给我们到水,招呼我们落座,他一边给我们倒水,一边把当初回来的想法告诉我们:“父亲当时已经退休两年了,仍然经营着牧群,这个牧区是父亲一生的希望,我经过几翻考虑,决定还是回来接班吧”。

    随后,在小军的引见下,我们来到他父亲的屋里,相互寒暄了一会儿,老牧工打开了话匣子:“我的牧群是从一点一点地发展起来的,我感到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老前辈艰苦的生活相比,不算啥,真的,一点也不算啥,呵呵呵……”。

    老人的话嘎然而止,核桃仁似的脸上非常乐观。

    顿了一会儿,老人拗不过我们的挚着,告诉我们:他这一生最大的困难就是在以前放牧的时候,不断地搬家,有一回,搬家的车子走到半路上,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羊只不停地乱跑,他费了好大劲,才把羊只赶拢,看着小羊羔被雨淋着,就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披在羊羔身上,他自己靠撂噶子(来回走动)取暖。从搬到这个牧点,就再没有搬过家,一住就是25年。

    小军就是在听着父亲放牧时的吆喝声中长大的,他记得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伙儿,干完以后,才去看书写作业。因此,对小军来说,如何放牧,管家,小时侯就已经知道一、二,更何况父亲就是他的一本“百科全书”,随时不懂,就可去讨教。小军说,到现在,父亲仍是他发展养殖事业上的指导老师。

    小军说:“发展养殖业,不仅讲科学经营,还要讲诚心,牧工之间要互相信任,2000年夏季的一天傍晚,父亲赶着羊群、马群刚走到家门口,忽觉马群中多了几匹马,后经了解,原来是三年前丢失的一匹马,如今带回了三匹小马,而丢失的马是被距离七十公里以外的甘家湖一个牧点收留了,不仅帮着养殖,还多方打听马的主人,这不,打听到后,就给送回来了,因此说,学习父辈如何为人处事,是我发展牧业的关键。”

    喝了口茶水,小军继续说:“去年春季,羊产羔,父亲不时地到产羔房观看母羊情况,一边帮着人工喂羊羔,一边说:“母羊产完羊羔后,不要马上给它进食,那样,对它身体不利,小羊羔要及时‘认祖归宗’,不然,以后母羊就不认了,饲养起来就更麻烦了”。

    炉边坐着的小军父亲插话道:“在四十年的放牧生涯中,最大的心愿就是,曾今看着别人有一群羊,一匹马,也盼着自己能有一群羊,一群马,把自己的家,建设的兴旺美好,就知足了。而今,在有生之年,通过辛勤劳作,靠一双手,实现了当初的愿望——从十几元钱买回第一只羊开始,从二百多元买回第一匹马开始,到我退休的哪天,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羊群、马群,看着自己辛勤经营的羊群、马群,感到很自豪”。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老牧工曾在一次放牧时,遇到强天气过程,气温零下到30多度,天逐渐黑了,他走迷了方向,于是,就停下来,点燃一堆篝火,把马的四个蹄子栓住,然后自己睡在马的旁边,熬到了天亮,才又寻路起程。老人希望小军能继承他的家业,继续发扬光大,可小军说:老一代人靠的是力气建家立业,而现代人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用头脑去干活,要用聪明才智去做……

    老牧工觉得儿子不懂他的一翻苦心,他希望儿子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养殖产业上,但,又怕儿子担不起这份责任,老人认为,那沙丘里二百多亩地的天然草场,是他多年来一锹一锹地挖出来的,那些羊只是他一点一滴慢慢发展起来的,房前屋后的每一处,都凝聚着他的血汗,他每天都要看着羊只出栏和进圈。

    对今后的打算,老牧工说:“放手让孩子去干,自己在旁边辅助就行了”。

    小军说:“明年将进一步绿化牧区周围环境,把可开垦的两百多亩荒地,全部栽种上速成杨,房前屋后载种上果树,再把种植业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化种养相结合,打出自己的品牌”。(朱雪萍)

责编:123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