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疆兵团

首页 | 聚焦 | 视频 | 军垦文化 | 我是兵团人

 首页 > 新疆兵团 > 兵团风情

“东戈壁”开发序曲

2008-04-08 16:25   来源:B--兵团网    打印本页 关闭

    

  
  安登魁讲述    朱建华整理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我们这些“当兵”的都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 

 

    人老了,总爱想过去的事,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忆旧”吧!想过去受过的苦和累,想过去曾经有过的快乐和幸福。一桩桩,一件件,就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在这许许多多电影片断中有一段最精彩的镜头,虽然隔得年数久了,可只要一想起它,心中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在那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我和我的战友及同志们吃了很多苦,但也尝到了甜,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毛主席“人民创造历史”的论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难忘的一天 

    1959年元月一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我和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代表们一起早早等候在首都体育馆,焦急地等待着幸福而光荣时刻的到来。不一会,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行来到了接见大厅。顷刻,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和其他代表一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使劲地鼓掌,用掌声来表达我们对领袖的热爱,表达我们的激动心情,特别是当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激动得的心简直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是由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社会主义劳动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其中一个会议。就在这次大会上,我代表农七师车四场全体官兵接受了国务院颁发周总理签字的光荣匾。上书“开荒造田的先进农场”九个大字。

 

    会议结束,当我捧着光荣匾回到车四场(今一二八团)时,全场又一次沸腾了,我受到了全场干部、战士的热烈欢迎。那一天,全场上下就跟过年差不离。到处是欢歌笑语,是啊!该热闹热闹了,我们终于将希望变成了现实。

 

    进军“东戈壁” 

    1958年6月,我奉命调往车排子“东戈壁”组建车四场。当时,王云龙同志任20团(即现123团)团长兼车四场场长,冯文光同志任政委,我是政治部主任,不久,冯文光同志调走后,我就被提拔当了副政委,代理政委工作。

 

    为了贯彻师党委“大量开发农场,老场支援新场”的方针,1958年7月1日,车四场正式建立,地点就在当咐人们说的“东戈壁”。那里是一大块亘古荒原,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梭梭、红柳和枇杷柴等野生植物。是一个既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又能发展棉花生产的理想的农场位置。

 

    车四场规划面积10万亩。师党委提出的要求是:边勘察设计,边开荒造田,边生产,当年有利润。可当时条件太差,总共只有两顶帐篷,五台拖拉机,一个小型铁木工组,还有一些砍土镘、铁锨之类的简单工具,这就是全部家当。好在我们有4的多名具有南泥湾光荣传统的军垦战士。没有房子住,就挖地窑子。吃水供不上,就节约着用,半盆洗脸水,早晨用了,澄清了晚上再用,一个星期不洗脚是常有的事,有时,天上下点雨,大家就把盛水的器具都拿出来接水,有些同志还用茶缸舀车辙里的水烧开水喝。

 

    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终于在“东戈壁”扎下了营寨,拉开了向戈壁要粮的序幕。 

 

    奇迹是人民创造的 

    建场初期,困难一个接一个。生活上的困难还好克服,最大的困难是劳力严重短缺,仅开荒10万亩一项,按兵团制定的每个劳动日三个劳动力开荒造田一亩计算:到年底只能完成任务的44%,更不要说还要播种冬麦三万亩,修建一些水利设施及盖家属住房了。

 

    怎么办?场党委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革,鼓励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减轻重体力劳动强度,向机械化要“劳力”。

 

    很快,以场党委为核心,由场部业务、技术员组成的技术领导小组成立了。领导小组向全场发动了“开展技术革新,改良工具”的号召。

 

    驾驶员杨开平同志,当时只有30岁左右,身强力壮,爱动脑筋。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拖拉机后面带一根重物打荒的建议,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一台机械打荒器。方法是把两根直径为30厘米,长十六米的木头并列,用铁板夹起来,中间用串心螺丝固定死,隔几米箍一道铁箍,用“斯大林八十号”机车作动力拖拉,事实证明,效果显著,它每小时可跑三千至三千五百米,可打荒七至八十亩,一昼夜以工作20小时计算,可打荒1400亩至1610亩,等于七、八百个劳力挖一天。最高一个班次,杨开平同志打荒1152亩。

 

    机械化打荒的试验成功,使场党委对于“赶上苏兴滩,学习莫索湾,一年任务百日完”的信心更足了,场党委继续鼓励群众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相继又制作了运荒器、修渠取土器、清荒器等多种工具。全场干部、战士共提合理化建议127条被采用44条。这些技术革新,使各项工作的工效成倍地增长,别的不说,光机械化打荒、运荒两项技术革新就节约劳力61483个。各项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了8万多元的资金。

 

    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我们不仅完成了开荒造田的任务,而且当年播种小麦34000多亩,修建平房12000多平方米,基本上解决了职工住宿难的问题。还栽种了林带、苗圃和果园,兴修了场内外的干渠、支渠。另外还播种了红花、豌豆等经济作物。1959年冬春小麦总产达850多万斤,财务盈利十五万二千多元。如果说,我们创造了奇迹,那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广大的群众。这次技术革新运动的成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群众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就是依靠这种力量和智慧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军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很快,我们的经验在全兵团得到推广,大大加快了开垦荒地的速度。为了表彰车四场为军垦事业所做的贡献,兵团奖给我们一面锦旗,题字是“开荒造田的旗帜,多快好省的榜样”,还拍了电影纪录片。 

 

美丽的家园 
    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年来,128团已由昔日黄羊、野兔遍地走的荒原变成如今瓜果飘香,粮丰人旺的美丽家园,各种生产、生活设施齐全,人民安居乐业。

 

    我先后在这里工作了十一年,这期间,我眼看她一步步走向繁荣,心中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回首这11年的战斗历程我感到自豪。如今我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但我相信,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曾经倾注了满腔爱心的那块土地将变的更加美丽、富饶。

责编:加乘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