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疆兵团

首页 | 聚焦 | 视频 | 军垦文化 | 我是兵团人

 首页 > 新疆兵团 > 作品欣赏

沃野播绿人—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李春生

2010-12-31 12:13   来源:中广网兵团频道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乌鲁木齐12月31日消息(通讯员罗青玲)  自来到四团工作的第一天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四团党支部副书记、团长李春生就自然而然的担当起了贫困团场沃野播绿的开拓者,时至2011年的农历新年,这个凡事喜欢专研的一团之长又开始带领干部职工细致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下达新年的攻关计划了。

    四团地处乌什县境内,北倚天山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气候恶劣,是国家级边境贫困团场,平均气温约8.3°C,昼夜温差大,不适应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多劳不多酬已是家常便饭,因此有些人常与李春生开玩笑,说他是“升官不发财的干部”,对此他总是一笑了之。

    四团拥有耕地8.02万亩,每年种植粮食的面积占总作物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农一师乃至南疆地区的粮食种植大团。李春生深知:四团要想发展,要想真正致富职工群众,只有因地制宜发挥自身资源及气候优势,扬长避短,多种粮食、种好粮食。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作为一团之长的李春生时常亲临田间地头及施肥现场,认真为职工讲解、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的神奇;播种现场他亲自调试播量,细致阐述播量与产量的关系;漫天大风中,他指挥人员开渠放水,让更多的干部职工在实践中感受小麦“遇风不倒伏”的奇特。在制种玉米抽雄的关键时刻,他不厌其烦的向农工讲解抽雄质量与种子纯度、产量的关系。善于钻研、精于总结的他撰写的《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玉米高产技术应用》等学术论文,在师市科技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由他主持制定的小麦高产600公斤栽培模式,得到团场及周边县市的广泛运用及认可。

    数年间,李春生积极与国内知名种业合作,大力推广两早配套措施,不断研发新品种,并在专用粉上做文章,以规避四团积温低、无霜期短、冰雹、大风的风险。在品种选择上,他指导技术人员选育、培养品质好、产量高、抗倒伏的早熟中熟品种,其中由他提议推广的新冬17、新冬22、石冬8号,邯郸5316等部分品种逐步被职工及周边乡民所接受,种植面积高达6万亩,四团小麦单产也由2004年的505公斤上升到2010年的585公斤。在玉米制种上,他先后主持扩繁了SC704、901、3800、伊单28等高产品种,使团场粮食单产由2004年的600多公斤到2010年的吨粮,好品质的良种吸引的周边团场及县市纷纷到四团订购。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四团依托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及国家对粮食作物的各种补贴,做大做强小麦、玉米种植产业,走上了依靠品质求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在粮食种植过程中,李春生深深意识到: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来引领,没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做先导,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做支撑,粮食生产就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后劲,就不可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最终不能实现职工增收。为此,团场“三站一室”(即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服务站、气象站和中心化验室)成了李春生最常光顾的地方,站里室内的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同时他还结合工作实际,为12个基层农业连队配齐两名农学专业大学生,在每个连队中建立不少于20户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冬季农闲时节,他亲自备课,制作课件,组织机关部门及基层连队,开展大规模的农工培训,并适时考核,颁发等级证书,促使不少职工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人人成为科技种田的行家里手。

    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农机作业,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与规模。数年间,李春生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将先进的整地、播种、施药及收获机械引入大田生产一线,就连种子的加工、烘干设备都在他的操持下兴办起来,农工们戏谑的说他爱捣鼓“新玩意”,他却坦然的说:没有这些“新玩意”,哪来的连年丰收。党中央要我们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做支撑,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团场势必会走下坡路,那就赶不上现代农业前进的步伐,我也就对不起大家了。

    时至冬季,李春生还是不忘研究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在他的心中,一幅“美好明天”的沃野绿图正逐步展开。

责编:李小倩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