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论坛
中广邮箱

加入桌面 | 设为首页 | 天气预报 | 节目时间表 | 网站地图RSS定制

新疆兵团

首页 | 聚焦 | 视频 | 军垦文化 | 我是兵团人

 首页 > 新疆兵团 > 人物春秋

“好人”王裕民

2011-02-09 11:52   来源:中国广播网兵团频道    打印本页 关闭

    

     中广网乌鲁木齐2月9日消息(通讯员 何奇标)春节刚过,王裕民就带着他从乌鲁木齐参加兵团道德模范表彰会买回来的科技书籍,送给博乐市小营盘镇哈日图热格村的少数民族村民们。他深知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这些村民要致富,最需要的还是科技知识。

     哈日图热格村的村民们提起农五师八十七团水管站职工王裕民,当地职工群众都会告诉你“他是一个好人”。

     他曾资助过6个贫困的蒙古族小学生上学;他曾几次跳入湍急的渠水中抢救落水群众,差点儿把命搭上;他曾专买了一辆摩托车供村民看病买药使用,每年行程数千公里,从来不收分文,有时遇上困难的牧民还要垫付医药费……

     王裕民的事迹被编入《可爱的兵团》教课书,2001年被兵团评为“民族团结与进步先进个人”,2006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第二届道德模范。

     心   愿

     王裕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七团水管站的一名普通职工,今年59岁,是典型的兵团军垦第二代。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兵团人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自从1984年以来,王裕民就一直在天山深处阿拉套山脚下的哈拉吐鲁克水管站,从事水管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大山深处守龙口,保证山里融化的雪水为八十七团的5万亩农田正常灌溉。工作地点远离居民区,离八十七团有30多公里,这里只有两间房子,他的工作伙伴就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3位同事。

     在王裕民来水管站工作之前,这里每年要换一茬人。可王裕民一干就是整整27个年头。

     由于工作环境远离团场,女儿上学成了一件让他头痛的事情。从上学前班到高中,女儿一直住校,有的同学还把女儿当作没有父母的孤儿,想起这些这位坚强的汉子,时常已要掉下眼泪。

     王裕民工作的哈拉吐鲁克水管站,远离居民区不说,这里还不通车、不通邮、不通电,连生活用品都要靠妻子骑摩托车到30公里外的八十七团团部去购买,工作忙的时候一个月才下一次山,条件十分艰苦。别人都对王裕民说,这样艰苦的工作应该要求轮换着去干,可王裕民说,我不吃苦,别人还得去吃苦。八十七团政委张成鑫深有感触地说:“王裕民是我们八十七团的马班邮递员王顺友。”

     责   任

     在王裕民工作的水管站附近,住着几十户博乐市小营盘镇哈日图热格村的村民们,他们大都是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农牧民,靠种地和放牧为生,生活比较贫困。

     王裕民在八十七团水管站工作的30多年,常年坚持学习农牧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农牧业生产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王裕民发现哈拉吐鲁克这块地方不但土地肥沃,而且夏季雨量充足,种地不用浇多少水就能收获庄稼。然而牧民们种地没什么经验,每年连口粮都收不回来。于是王裕民翻阅了大量的科技书籍,认准在哈拉吐鲁克这片土地上适合种植小麦、土豆和胡萝卜。

     1995年的春天,王裕民同当地一位被牧民们称为酒鬼的蒙古族青年巴特尔达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协议:由巴特尔负责种植40亩土豆,10亩胡萝卜,种子、化肥由王裕民垫付,并提供全套的种植技术,年底亏了由王裕民承担所有费用,盈了只收取成本费,于是两人击掌为证。王裕民向巴特提出了一个条件:坚决不允许饮酒。

     王裕民从此成了巴特尔的专职技术指导,从整地到播种,从作物的行距及肥料的用量,以及追肥、定苗、除草,每一个环节王裕民都手把手地传授给巴特尔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劳作和精心管理,这一年巴特尔种植的40亩土豆,平均单产3.5吨;10亩胡萝卜单产3.7吨,当年巴特尔纯收入14000元,成为村里的致富明星,并成了亲。巴特尔成亲后常对妻子说:“如果不是王大歌的帮助,我这一辈子也讨不上个媳妇。”

人们都说,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就能迎来幸福的生活。

     王裕民这位朴实的中年汉子,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和周围的人交朋友。在交往中,他很快就和这里的农牧民们打成一片,他发现这些农牧民由于文化低、信息闭塞,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王裕民把这些农牧民的生活和困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为了带领乡亲们都能走上致富路,王裕民花了大量的精力,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哈日图热格村每一户家庭的生活和劳动力情况,对症下药,分别制定脱贫计划。

     村里蒙古族牧民代加普,去年播种时,家里无钱购买种子、化肥,王裕民送去了1500元资金,帮助代加普度过了难关。哈萨克族牧民铁力扎提因无钱交付水费,眼看着地里的小麦就要受旱,王裕民又帮助铁力扎提垫付了水费。小巴郎吐逊别克交不起学杂费而辍学,王裕民从自己微薄的工作中拿出300元资金,把吐逊别克从新送进了学堂。

     王裕民帮助周围农牧民脱贫的事迹,就象草原上的花朵,数也数不清。

     情    深

     王裕民所从事的哈拉吐鲁克水管站水管员工作,主要负责八十七团团部地区的农田灌溉的分水工作,该干渠坡降在17‰以上,流速达到3、5米/秒,流量最大时达到2立方米/秒,这里除了水管人员和牧民,平时很少有人光临。王裕民从渠道里救人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2007年7月29日上午10点钟左右,正在值班的王裕民忽然听到呼救声,原来两个维族老乡赶羊过干渠小桥时,有两只羊掉进渠水中,一位老乡准备拉羊也掉进了渠道。虽然几经挣扎,但由于水流太急,渠帮上长满了青苔,最终还是被湍急的水流冲向下游。王裕民马上去骑摩托往下追,终于抢先赶到了二支渠闸门前,他跳下水先把一只羊拽上来,又尽力把落水老乡拉上来。惊魂未定的落水人叫拜孜拉,刚从山上贩羊回来,路过哈干渠时发生了刚才那一幕。拜孜拉对王裕民千恩万谢,说没有你,我今天就没命了。他从口袋中拿出湿漉漉的钞票要表示酬谢被王裕民谢绝了。看到拜孜拉的伙伴鞋子没有了,王裕民又把自己脚上的鞋脱下来让他穿上。当年王裕民被农五师见义勇为基金会通报表彰。

     王裕民说,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渠道里把落水的群众抢救上来是我应该做的,如果不是我换一个人,他们也会这样做。

     多么朴实的言语,从王裕民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1985年6月的一天,天下着瀑雨,王裕民穿着雨衣,骑着自行车在渠道边上巡查水情,豁然听到远处传来救命的呼叫声。一看渠道里冲来了一位小姑娘,他顾不上多想,就飞登自行车赶到前方500米的闸门处,脱下雨衣就跳进了每秒10立方米的湍急的渠水中,一把抓住从远处冲来的蒙古族小姑娘,一手抓住闸门,凭着自己有力的胳臂把小姑娘托到了渠道边,小姑娘得救了,可由于水流太急,自己几次挣扎都从渠道里上不来,差点被渠水卷走,被赶来的群众用绳索才把他救出渠道。

     王裕民救出的这位蒙古族小姑娘名叫帕斯汗,家住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当时只有9岁,如今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每年都要到王裕民家里来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

     2010年7月12日,水管站附近博乐市小营盘镇哈日图热格村蒙古族村民阿木太在喝酒时,误将给羊洗澡的药喝进肚子里,导致药物中毒,当时阿木太口吐白沐,生命危在旦夕。阿木太的家人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王裕民,向王裕民求救。王裕民当机立断,干紧联系车辆把阿木太从到最近的八十七团医院抢救,医院进行了洗胃抢救,当仍没有脱离生命危险,王裕民又把阿木太送到医疗条件较好博尔塔拉人民医院救治,才使阿木太转危为安。

     长年生活在偏远的山区,村民们看病是天大的难事,哈日吐热格村距最近的八十七团医院也有30多公里,为了方便给村民就医买药,王裕民每年都要跑几十个来回,行程近千公里,从不收取任何费用,有时遇到困难的村民,他还得垫付医药费。2005年7月的一个晚上,哈萨克族老人兑山汗患重感冒高烧不退,还抽风,情况十分危急,王裕民连夜骑车到团医院买药,回来后又给老人端水喂药,直到老人病情好转。像这样的事情,王裕民每年都有好几次。

     王裕民是一位普通的职工,每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工资收入并不高,但他多年如一日,坚持资助山里的贫困学生,2004年他拿出600元资金,给哈日图热格的6名贫困儿童交了学杂费;2005年又拿出400元资助了村里的两名少数民族学生。

     20多年来,王裕民与周围农牧民唇齿相依,每年秋季农作物结束灌水后,王裕民就要回到八十七团水管站,村里的农牧民们,总是骑着马,送了一程又一程,恋恋不舍的与他告别。

     王裕民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2001年他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他把兵团奖励的2000元现金,全部用于给牧民购买科技书籍。他说,只有让农牧民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王裕民多年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坚持每天徒步查巡渠道8公里,20多年来,在哈拉吐鲁克的渠道边踏出了33600公里的足迹,连续20年被八十七团评为先进工作者。

     王裕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吃苦,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用爱心、诚心和特有的人格魅力,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王裕民坚守水利岗位20载

     王裕民给少数民族送来了科技图书

     王裕民经常深入牧区为当地少数民族兄弟排忧解难

责编:李小倩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