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转移就业让他们扬起自信风帆

2018-08-09 10:41:00来源:新疆经济报
   编者按: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新疆各地各部门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组织起来,通过技能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通过转移就业,不仅让他们鼓起了腰包,改善了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更坚定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阿克陶小伙麦麦提塔依尔·木尔扎:向产业工人“幸福”转型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晨暄报道)7月31日早8时,广东大统营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生产机器开足了马力,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派忙碌的景象。

  24岁的麦麦提塔依尔·木尔扎,穿着干净的蓝色工装,穿梭在生产流水线的每个工位点。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他胸前的工牌上,“车间领班”这4个字特别醒目。

  麦麦提塔依尔的家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克孜勒陶乡艾杰克村,距离广东4000多公里,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走出大山,成了现代化工厂里的一名工人。

  阿克陶县是南疆三地州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克孜勒陶乡距阿克陶县城近百公里,多年来,大山深处的村民过着“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仅靠畜牧业脱贫致富,路似乎还很遥远。

  这几年,阿克陶县通过不断加大与内地发达地区用工企业的联系,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目前已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涉及纺织、电器、电子科技、鞋业制造等,麦麦提塔依尔就是通过劳务输出实现了就业。

  2016年1月,麦麦提塔依尔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外面的精彩世界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也让他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内地的人在用双手改变命运,而我们却在‘等、靠、要’。”

  在麦麦提塔依尔的记忆中,父母是靠着仅有的几十只羊和几亩地抚养大了他和两个妹妹,家里的生活十分困难。

  这几年,阿克陶县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鼓励农牧民转变观念,掌握更多技能,很多像麦麦提塔依尔一样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进入内地的工厂工作。

  刚到广东时,所有的一切对麦麦提塔依尔来说都是那样陌生。“能有这样的机会走出来,就要好好干,多学技能、多挣钱,争取早日脱贫。”听不懂方言就学,不习惯南方的天气就努力适应……在外遇到的各种困难,都没让麦麦提塔依尔退缩。

  广东大统营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在当地是一家有名的小家电生产企业,主要制造咖啡机、烤炉等生活电器。初入工厂,麦麦提塔依尔面对眼前的高端生产线手足无措,只能做些基础性的工作。

  好在麦麦提塔依尔是个勤奋的人,他买来书籍钻研,虚心向周围的人请教,很快就在一起来的工友中脱颖而出,工厂的师傅手把手地教他做最复杂的工序,这是整个生产线上挣钱最多的工序,除去生活费等,麦麦提塔依尔每月有4000多元工资。

  现在,麦麦提塔依尔除了每月给两个上大学的妹妹寄去生活费,还能存一点钱,这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不久前,麦麦提塔依尔被提拔为一条流水线上的领班,由一名普通工人变为管理人员,他的付出有了收获。

  “在陌生的地方,依靠自己的双手,我让全家实现了脱贫。”两年多的时间里,麦麦提塔依尔靠勤劳在异乡打拼。他知道,想要过更美好的生活还需要继续努力。

  乌什农民穆萨·图尔贡:凭一手好厨艺闯出一片天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今年暑假,在中国医科大学就读的穆乃外尔·图尔贡没回乌什县的家。7月20日,她乘火车到达乌鲁木齐后,直奔哥哥开的餐馆。

  穆乃外尔有两个哥哥,他们都有一手好厨艺。大哥穆萨·图尔贡20岁就到克拉玛依市一边务工挣钱,一边学烹饪技术;受大哥影响,二哥赛买提·图尔贡6年前走出家门到餐厅里当学徒。让穆乃外尔惊喜的是,她找到乌鲁木齐市碾子沟客运站附近哥哥开的餐馆时,餐馆里不仅有穿着白大褂的大哥和二哥,还有堂哥、表哥、表姐等七八位亲人。听说她回来,在批发市场开化妆品店的大嫂,领着小侄女也来和她相聚。

  去年,穆乃外尔在大学就接到家里的好消息:在自治区环保厅结亲干部的帮助下,大哥终于实现了把餐馆开到乌鲁木齐的梦想。餐馆经营新疆人爱吃的拌面、抓饭、烤肉、薄皮包子等小吃,餐馆的名字借用了家乡乌什的一个地名——喀拉塔勒美食。

  兄妹相聚,自然聊起饭馆的生意,聊起一家人在他乡的生活,聊起家乡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吉格代力克村,聊起关心帮助他们的亲戚袁磊。

  原来,穆萨兄妹家中因耕地少、母亲身体不好等原因,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穆乃外尔考上了大学,弟弟赛买提也面临着结婚,已有两个孩子的大哥穆萨感到家庭开销更大了,不能一味地靠政府帮助,得想办法增加收入。

  穆萨做新疆小吃样样拿手,弟弟赛买提是一名面点师,在乌鲁木齐开家餐馆是他的梦想。开餐馆需要有合适的地段,需要房租等投入,需要办相关手续,这对于在乌鲁木齐举目无亲的穆萨来说是一件难事。

  去年年初,与穆萨一家结对认亲的自治区环保厅干部袁磊,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便决定帮助他。

  穆萨选定了碾子沟客运站对面的一套门面房并进行了装修,在办营业执照等手续时遇到了问题,门面房上面的住户担心油烟污染不愿楼下开餐馆。

  为此,袁磊找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扬子江路街道黑龙江路社区帮助解决,并带着穆萨到相关住户家进行解释,做出承诺。在社区负责人的协调下,穆萨对餐馆的烟道进一步改造,餐馆得以开业。

  因为厨艺好,餐馆地理位置好,穆萨的餐馆客流不断。尤其是乘长途客车来乌鲁木齐办事的阿克苏农民,出站后直奔穆萨的餐馆,他们把这里当成了家。

  生意步入正轨后,穆萨和弟弟忙不过来,就请来有烹饪技术的堂哥赛来江。紧接着,同村或邻村的亲戚一个个来到乌鲁木齐。为了表示感激,兄弟俩还到袁磊家做客表达谢意。

  今年,袁磊到吉格代力克村驻村,他经常到穆萨家看望穆萨年迈的父亲,并给穆萨打电话告诉他父亲很好,安心带领大家在乌鲁木齐务工。有“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结亲干部的不断鼓励,穆萨兄弟和亲戚们越干越有劲了,前不久,他们连早餐也卖上了。

  “如今在家乡就地务工的村民月工资也达到了3000—5000元,但我认为外出务工收获更大……”穆萨说。

  如今,穆萨和妻子已在餐馆不远处按揭了一套楼房。弟弟赛买提则用挣来的钱在家乡盖起了新房,准备年底结婚。

  皮山姑娘萨拉麦提·伊迪热斯:赴内地务工开启精彩人生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云梅报道)算一算,再过几天劳动合同就要到期了,22岁的萨拉麦提·伊迪热斯心中充满期待——也许这将是她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萨拉麦提来自皮山县木吉镇兰干村。去年5月,她和皮山县其他102名农家姑娘一起,来到安徽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上班。7月23日,萨拉麦提告诉记者,她有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在家乡开一家服装店,自己创业。

  萨拉麦提毕业于皮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她,读书期间就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服装厂是一个安徽老板开的,就在皮山县皮亚勒玛农业综合开发区,离学校很近,我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每月至少能挣到2000元。”她说。

  2016年萨拉麦提毕业了。在服装厂工作了两年,她不仅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手里也有了一些钱,梦想的翅膀悄悄张开。

  可惜事与愿违。回到家后的萨拉麦提发现,家里盖安居房,除政府补贴外,父母手中还差一部分钱。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创业资金拿了出来。

  “后来,我的爸爸妈妈又相继生病。带他们看完病后,我手里也没什么钱了。”萨拉麦提说着,语气中没有丝毫遗憾,“能为家里做些事,我很自豪。”

  说到在安徽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上班,萨拉麦提忍不住笑了。“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来之前我还在担心,学不到技术怎么办?学不好有人骂我怎么办?到了新环境,生活不适应怎么办?”萨拉麦提说,来到公司后,一切顾虑全打消了。

  “这里的领导非常关心我们,吃的、住的安排得妥妥当当。”萨拉麦提说,“不仅如此,这里的师傅也非常好,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们,一遍学不会就教两遍,直到学会为止。”

  萨拉麦提喜欢上了这里,也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在3个月的试用期里,她认真学习技术,并在试用期满后正式成为一名细纱挡车工。

  随着萨拉麦提工作技术日益熟练,她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工资。

  “除了生活费,其他钱我全存在了银行卡里。”萨拉麦提说,虽然她家目前还未脱贫,但父母都不要她的钱,“爸爸说,在政府的帮助下,家里除了种10亩地,还养起了牛和驴,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脱贫。”

  萨拉麦提在喜欢上安徽新生活的同时,惊喜地发现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新员工。“现在从皮山县来务工的人员已经达到了200多人,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萨拉麦提说。

  劳动合同马上就要到期了,萨拉麦提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到皮山县,自己开店创业;另一个则是在公司继续上班。

  不管是哪个选择,萨拉麦提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出来后,我更自信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做到,如果总是担心有困难,不愿意做,那就什么也不会得到。”

  伽师青年亚库普·图尔荪:从农民到技术能手的蝶变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艳芳报道)转眼,亚库普·图尔荪来到中盐新疆盐业有限公司阿图什盐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多来,认识他的人都说,亚库普变了。

  从对公司生产操作技术一窍不通,到现在能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从没有固定收入,到现在可以通过积极劳动拿到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亚库普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了务工赚钱、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同事们的真心帮助,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让我放下心来踏实工作。”8月6日,亚库普说。

  今年25岁的亚库普,出生于伽师县古勒鲁克乡喀尼喀村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地为生。初中毕业后,不愿像父母一样靠土地为生的他,学过厨艺,搞过装修,辗转几年,吃了不少苦头,可是收入不理想。

  “那时候,我平均每月只能赚到1000多元,根本不够花。”亚库普说,“我的父母身体不好,要定期去医院检查治疗,开销很大,我特别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帮家里减轻负担。”

  2017年3月,好消息传来了,自治区启动喀什、和田两地三年十万人就业计划,一部分城乡富余劳动力将有组织转移至国有企业就业。得知这一消息,亚库普全家高兴极了,他赶紧去报了名。通过层层筛选和集中培训,2个月后,他与另外23名务工人员被分配到了中盐新疆盐业有限公司阿图什盐业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包装车间成为一名工人。

  亚库普说:“公司的伙食很好,宿舍两人一间,还有独立卫生间,全新的被褥、洗漱用品等都配好了,简直跟宾馆一样,我们还有活动室、阅览室,让大家在工作之余可以学习、娱乐。”

  贴心周到的安排,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励着亚库普努力上进。亚库普由于国家通用语言不熟练,这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补上语言短板,他专门到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每天下班后都要在宿舍或者阅览室里认真学习,不懂的地方,主动向同事请教,反复练习。

  他还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刚到车间上班,我对包装设备、工作流程等都不熟悉,是班长卡力比努尔·阿布力孜一点一点教我,让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操作技术。”他说,“公司还组织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和专业技术水平,让大家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工作。”

  当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亚库普兴奋极了,他把这些钱全部转给了父母,让妈妈买点家里需要的、自己喜欢的东西。

  “妈妈收到我的工资,高兴地打来电话,反复说着党的政策太好了,企业太好了,让我一定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要偷懒好好干活。”亚库普说。

  妈妈的话,亚库普记在了心里。这一年多来,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国家通用语言和专业技术水平,成为大家公认的技术能手。

  “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岗位,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掌握一技之长,用知识和本领改变家庭的状况,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亚库普说。

  去年以来,中盐新疆盐业有限公司共接收了来自伽师县、岳普湖县的93名富余劳动力,他们在中盐新疆盐业有限公司二级企业工作、生活,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也打开了一扇新生活的大门。

  短评

  转移就业“转”出新天地

  新疆经济报记者张云梅

  新环境、新同事、新技术、新观念……走出家门、转移就业后,一个新的天地在他们面前呈现。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重中之重则是在南疆。

  南疆农村地少人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南疆22个深度贫困县尤其如此,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而转移就业是实现脱贫直接有效的举措。

  一直以来,我区都十分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特别是去年,自治区部署开展了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工作,使一大批南疆城乡富余劳动力走出了家门。今年,我区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集中聚焦22个深度贫困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劳动者,通过“六个一批”,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

  实践证明,通过转移就业,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收入提高了,眼界开阔了,观念转变了,许多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近年来,我区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加大就业援助,创新转移就业模式,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了家门,让他们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

  今年上半年,我区通过压实责任目标、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平稳推进有组织转移内地企业就业等,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39.7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

  通过转移就业,进一步凝聚了民心,夯实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现如今,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已成为新疆的主旋律。

编辑: 加乘

转移就业让他们扬起自信风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