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夜访两小时 少吃“闭门羹”

2018-12-11 10:50:00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静报道)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访惠聚”工作队的协助下,水区振安街街道七道湾东街北社区探索适合城乡接合部的社会治理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夜访制度,使社区治理更加细致入微,流动人口也享受到城市的品质生活。

  有事就找网格长 

  近年来,随着乌市会展片区的迅速发展,七道湾东街北社区前身的八道湾村变身社区。土地的增值、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让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这些自建房内,租住着2068户4466人,且大多数为流动人口。

  为了摸清底数,实现社区治理的全覆盖,七道湾东街北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搭建了上下贯通的“大网格”,把辖区公建房、自建房、商户、厂房等不同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社区工作人员和“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都是网格长,做到“身边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做实社区治理基本单元。

  今年9月,甘肃籍务工人员李孝怀在工地上被集装箱砸伤,左腿多处骨折。网格长曹贞在入户走访时得知,工地的老板没有给李孝怀任何赔偿。曹贞通过工作队帮助李孝怀聘请了律师,为他提供法律援助,最终解决了问题。

  作为网格长,曹贞负责1栋楼和10个门面。“现在,所有的人都认识我,有事就找网格长、有困难就找网格长成了居民的习惯。”12月6日,曹贞告诉记者,“以前入户时,一户就待十几分钟,现在到了居民家里就不让走了,真正把我当成了朋友。”

  网格长收集居民的各类诉求和意见建议,经研判分析,排出时间表,逐项逐步推进落实,通过“当场解决一些,协调部门办结一些,筹集资金化解一些”,努力保证居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交代。让流动人口同享城市社区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群众下班我入户 

  制度建好了,问题也发现了。社区工作人员总结,辖区存在“三多三难”现象,即门面商铺多、企业厂房多、流动人口多,导致访民情入户难、见人难、了解情况难。“许多居民白天出去工作,家中无人,让我们吃了不少‘闭门羹’。”工作队队长马小红说。

  为此,社区决定调整走访方案,改变以往每月一周集中入户的方式,采取“群众下班我入户”的错时工作法入户走访,确定每天20时30分至22时30分为固定走访时段,摸索建立夜访2小时工作法,下班时间入户走访、记录民情台账成了社区工作的新常态。

  “夜访制度是根据辖区特殊情况来制定的,我们规定每周每名干部夜间入户不少于两次,保证入户走访的全覆盖,确保了我们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居民的困难和问题。”马小红说。

  社区更像一个家 

  “新农村,环境佳,干净漂亮人人夸;讲美化,重安全,社区服务进万家……”12月6日,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辖区文化名人、64岁的董武在表演自己写的快板书《八道湾的变迁》。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在社区修建了面积为156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天参与活动人数上百人,寒冷的冬季居民也有地儿可聚。

  董武被社区聘为宣讲员,和另外7人一起,组建了一支草根宣讲队。他们大多数是老党员,在居民中影响力大。在他们的带领下,有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居民自治中来。

  城乡接合部人口流动性大,在社区治理中,常常因为居民积极性不高,导致治理主体缺位,进而引发治理困境。

  “帮助一人,感动一户,带动一巷,影响一片”,社区在工作中,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居民自身的作用,举办各类活动把流动人口聚起来,动员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社区“三支队伍”也是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文化队、体育队、志愿者服务队,社区的大事小事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他们的组织带领下,社区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65场,体育比赛24场,居民被带动起来,对社区更加信任和支持,社区凝聚力更强,更像一个家了。

编辑: 罗成

夜访两小时 少吃“闭门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