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40年书香时光见证时代变迁】文化浸润新风扑面

2018-12-12 10:16:00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迎春 李瑞摄影报道)开手机,你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新疆图书馆移动图书馆,读书、借书、查询,同时还可以浏览各种服务信息以及3万多本电子图书、7800多万篇报纸稿件。如今,很多读者都进入移动图书馆,享受其带来的方便、快捷与丰富。

  这正是新疆图书馆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新疆图书馆从全纸质图书馆走向了电子图书馆,从单一的借阅功能走向信息、咨询、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综合功能的图书馆。

  72岁的刘家福见证了这种变化。12月10日,他对记者说:“记得40多年前,新疆图书馆还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一座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旧楼里,面积不大,书也不多,那时,借阅都是手工誊写。”

  “自治区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新的新疆图书馆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一共5层楼,分成了汉文外借部、报刊阅览部、民文文献部、外文文献部等好几个部门,藏书量300多万册。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近12小时,崭新的书桌书架,各种书籍目不暇接,办证、查询、预约、借书、还书、续借都非常方便,特别是到了周末,读者特别多,需要排队,但秩序井然。”刘家福说。

12月11日,乌鲁木齐市群艺馆内展出书画作品。

  从老馆到新馆,见证了新疆图书馆的变化,也坚定了刘家福和很多读者一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信念。后来,新疆图书馆不断拓展空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新疆图书馆给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学堂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3年1月的一天,他为该馆举办的昆仑讲坛作了第一期讲座。“那天,很多读者早早来了,在我讲课时,他们一边听,一边记,之后还提了不少问题,认真的神态让我感动。”刘学堂说。之后,新疆图书馆还邀请了新疆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不同主题的讲座,让读者与专家近距离接触,拓宽视野,收获颇丰,几乎场场满座。

  “我们的理念就是让图书馆不只是一个借书读书的地方,还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惠。”新疆图书馆馆长厉力说。

  厉力介绍,每到元旦、春节等节日,新疆图书馆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推出各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化讲座,向社会征集灯谜和灯笼制作,举办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吸引更多老百姓到图书馆里过大年。还先后推出了“尚书品读”“最佳读者汇”等活动,鼓励老百姓多读书、读好书,带本书回家过年,深受读者好评。

  紧跟时代,让读者享受现代的读书服务,是新疆图书馆一直努力的目标。近年来,新疆图书馆建了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库,读者不用再排队借书了,可以随时查阅免费借阅各文种期刊。

  目前,新疆图书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已接近尾声。厉力介绍,新馆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气势庄严,走进馆内,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等各种区域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于一体,与原馆相比,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将成为新疆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学术交流中心、读者服务中心、馆际协作协调中心、全国古籍保护新疆分中心等。

  40年的书香时光,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以前的手工誊写借阅证,到现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办理借阅,从陈旧的老馆到现代设施的新馆,新疆图书馆一路走来,让很多读者从阅读中汲取了营养,与它相伴一生。

  一部剧的演变几代人的传承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加孜拉 · 泥斯拜克 李瑞摄影报道)1963年,红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家喻户晓,同时也带火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歌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2003年,新疆歌剧院根据这部经典电影创作了同名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并在全国巡演,获得观众赞誉和多项奖项。2017年经过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复排,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大获好评。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再次复排后的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在北疆巡演15场,场场观众爆满。

12月11日,在新疆艺术剧院,演员正排练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

  改革开放40年,《冰山上的来客》从电影到歌剧,再到音乐剧,用不同形式传承红色经典,让不同时代的观众感受红色经典。正如2003版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执行导演伊斯拉木江 · 瓦力斯所说:“《冰山上的来客》讲述的是民族大爱,传承的是爱国情怀。”这样一部烙着时代印记的红色经典,几经复排仍旧令观众热烈追捧。

  今年11月,复排后的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在博乐演出时,当演到一班长为保护阿米尔而壮烈牺牲,阿米尔悲痛地唱起《怀念战友》时,全场1000多位观众和饰演阿米尔的莫扎提 · 依米提一起合唱,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次下基层巡演,一路都带给我震撼。剧中各族儿女的爱国情怀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正是传承红色经典的意义所在。”12月10日,莫扎提 · 依米提说。今年10月,1992年出生的莫扎提 · 依米提得到了饰演阿米尔的机会,父母听说后,激动地从阿克苏打来电话分享他们那代人对这部剧的热爱,让莫扎提 · 依米提一定要把这个角色诠释好。

2003版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剧照。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供图

  “80后”演员迪力乎玛尔 · 阿木提江是这部剧里的新人,也是这部剧的老友。2004年还在上大四时,迪力乎玛尔 · 阿木提江成为2003版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场记,从2004年9月剧组开始排练到去全国巡演,一直跟着导演陈蔚学习。“剧中解放军的革命豪情、保卫祖国的战友情、唇齿相依的军民亲情、坚贞不渝的美好爱情,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艺术家和工作人员。在剧组工作的1年时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迪力乎玛尔 · 阿木提江说。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复排,迪力乎玛尔 · 阿木提江成为这部剧的新一代导演。她继续对这部剧的舞美、音乐配器等作出调整,让该剧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能大胆地作一些改变,迪力乎玛尔 · 阿木提江有她的底气:“《冰山上的来客》是陪着我成长的一部剧,我很爱它,也很熟悉它。”

  2003年到2018年这部剧两度复排,十几年里中国影视剧行业迅猛发展,艺术的表达方式变得丰富。和第一部相比,再度复排的《冰山上的来客》有许多创新之处,如全部主创、演职人员由年轻演员担任,让剧目保持朝气与活力;音乐制作在视听效果上更注重年轻受众,多媒体更多被运用在情节的表现上;在不损害舞台整体表现效果的情况下,道具变得更加轻巧便利,让巡演更为方便。

  但有一些东西始终没有改变。阿卜杜拉 · 阿不都热依木在首版《冰山上的来客》中饰演阿米尔一角,等到莫扎提 · 依米提接手这一角色时,阿卜杜拉 · 阿不都热依木每天来到排练厅看他表演,帮助他完全投入到角色之中。

  迪力乎玛尔 · 阿木提江的母亲热依汗古丽 · 肉孜是2003版《冰山上的来客》的造型师,也是这部剧忠实的粉丝,退休10年了,她依然闭着眼也能画出剧中人物的造型。“很高兴看到有新人继承《冰山上的来客》,希望这部剧表现的伟大情怀能一直延续下去,感染鼓舞更多的年轻人。”热依汗古丽 · 肉孜说。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里快乐不断升级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张迎春 李瑞摄影报道)12月11日,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青年路的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里暖意融融。悠扬的歌声、激情的舞蹈、清雅的绘画,让整个文化馆里聚满人气。

  三楼舞蹈排练厅里,刘巧玲正带领姐妹们排练舞蹈《芳华》。刘巧玲身穿粉红色排练服,看上去一点儿不像60岁的老人。“现在老年人想排练舞蹈,找不到场地是个大问题,十多年了,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免费提供场地和音响、热水,还给我们进行舞蹈艺术辅导,这么好的条件,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刘巧玲感慨地说。

  刘巧玲是乌鲁木齐市绿洲倩影舞蹈队队长,每周二、周四的上午,她都会带着队员们来馆里排练2个小时。“在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下,这些年,我们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多次参加新疆和全国的舞蹈比赛,不但获了奖,大家还一起去旅游,身体比过去好了,每天都过得开心,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的重视,感谢文化馆给我们提供的服务。”刘巧玲说。

12月11日,乌鲁木齐市群艺馆内,市民在观看展览。

  谈到这些变化,乌鲁木齐市文化馆辅导老师毛海中深有感触,他说:“现在,有42支舞蹈队、合唱团等各种群众艺术团体,每周定期到乌鲁木齐市文化馆进行学习和排练,在辅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的艺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先后取得了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比赛的金奖,这种变化和取得的成绩,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群众文化发展的缩影。”

  记者了解到,40年前,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因场地小,人员和资金不足,加上各项设施不完善,一年只能组织几次群众文化活动。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馆长胡玉梅回忆说:“我们馆原来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南门附近一栋不起眼的平房里,1985年搬到现在的地址。当时,楼房建造简陋,排练室是水泥地,到了冬天暖气不热,我们经常穿着棉袄工作。后来,在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资金投入,我们先后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对旧楼进行改造、加固和装修,现在暖气热了,排练室地面换成了木地板,还新修了小剧场等。如今,辅导老师齐全,各门类艺术培训、赛事、展览应有尽有,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胡玉梅介绍,为了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几年,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秦腔、京剧、朗诵等各种群众性艺术培训40多个班次,每年培训近万人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4月,乌鲁木齐市少年戏曲传习基地又在该馆揭牌,现在有30多名各族青少年每周定时学习京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年我们还重点打造了几个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一个是2002年创办的乌鲁木齐市中老年艺术节,集音乐、舞蹈、健身、戏曲等各门类艺术为一体,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另一个是乌鲁木齐市广场舞大赛和乌鲁木齐市中老年模特大赛,从2013年创办到现在,每2年举办一届,深受各族群众的好评。面对全市机关干部,我们还先后开展了才艺、美文朗读、歌咏比赛等赛事,丰富了机关干部的文化生活,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和作品。”胡玉梅说。

  据了解,乌鲁木齐市文化馆每年还举办8期基层文化馆(站)业务骨干公益性艺术培训班,组织基层文艺骨干进行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基层群众做好文化服务。

  40年来,乌鲁木齐市文化馆里快乐不断升级,一直延伸到全市社区、乡村,文化服务惠及了基层各族群众。

  看村庄里的文化新风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加孜拉 · 泥斯拜克报道)回顾2018年,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的村民幸福满满,兴文化让村里焕发新生机。

  11月中旬,在外务工的阿布拉 · 艾买尔回到恰木古鲁克村,发现村里变得更好看了,环村3000多米的墙上挂着260幅画,一下提升了村里的“格”调。

乌鲁木齐市首届中老年艺术大赛旧照。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供图

  “这是在山东省日照市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自治区文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打造的国学文化墙,包括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和优秀成语故事等6个部分。”12月11日,自治区文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自治区文联秘书长熊红久介绍。

  唐宋八大家的千古佳作、孔孟先哲的思想智慧、剪纸艺术表达的国粹精华……这些画作让村里面貌一新,村民喜欢极了。村民吾守尔 · 艾沙家外墙体太窄,挂不了画,他掏出100元钱要把画买下来,挂在家里……村民喜爱墙上的国学文化,工作队就利用走访入户等机会给大家讲解画里的内容。当阿孜古丽 · 努尔买买提知道成语“文帝孝母”的意思后,把姐妹们叫到那幅画前解释道:“这是讲古代一个皇帝孝敬老母亲的故事。”

  今年8月24日,恰木古鲁克村村委会大院内挤满了人,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和自治区文联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活动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对于恰木古鲁克村和阔什艾肯村的村民来说,亲眼见到曾经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艺术家已经不是新鲜事。“这几年,一批批艺术家来到基层,到村民家门口为他们送上文化大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熊红久说。据了解,仅2018年,自治区文联就在全疆各地开展了80多场文化惠民活动。

  今年年初,自治区文联6支文艺小分队来到村里,不仅送文化,还“种”文化,让村里兴起了“文化”热。6月,自治区文联和新疆书法家协会在恰木古鲁克村小学启动“书法进校园工程”,在学校成立了书法班。四年级学生穆乃外尔 · 热合曼格外喜欢练习书法,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后,她都要坚持练一个小时的毛笔字,周末更是每天坚持练字3个小时。

  麦盖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心甫年近八十,每周坚持到村里给孩子们上课,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也定期到村里授课。书法班成立后,自治区文联给学校捐赠了100套书法用具。“推进书法进校园,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熊红久说。

  除了书法班,村里还有了文艺队、模特队,文艺队从只会跳简单的民族舞蹈到现在会跳现代舞、华尔兹等,不仅参加每周村里的活动,还去镇上和县里表演。

  “我年轻的时候可没这么好的生活,那时没有电视,更别说看现场演出了。现在的年轻人太幸福了,不仅在村里就能观看精彩节目,还成立文艺队,接受专业指导,这在我们那时是想也不敢想的。”70岁的村民阿提古丽 · 买合木提动情地说。

编辑: 罗成

【40年书香时光见证时代变迁】文化浸润新风扑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