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扎根边疆57年 顾秀珍的新疆情

2019-03-08 10:3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库尔勒3月8日消息(通讯员 胡浩浩)从上海到新疆,从妙龄少女到白发老人,谈起到新疆的57年,家住库尔勒市梨香街道民生社区的顾秀珍老人总是回忆满满,说的最多的总是那一句:“新疆的变化太大了。”

  1962年8月,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刚满15岁的顾秀珍带着满腔热血,踏上西去的列车,跟随着姐姐一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支边。

  “我记得那时候刚来到新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以前地窝子是什么我都没听过,那时候我刚来,还在地窝子里面住了好长时间。”顾秀珍回忆说。

  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顾秀珍支边的信心和决心,来到农一师之后,顾秀珍就挽起了袖腿,在支边老前辈的带领下,开荒地、种包谷、种小麦、种甜菜。

  “刚来的时候,由于年龄小,身子骨也单薄,有时候干几天就会想家,但是离家远没办法,我们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坐在地里面嚎啕大哭一场,从而把自己想家的那份感情抒发出来。”顾秀珍说。

  来到新疆的第9年,顾秀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丈夫是抗美援朝的一名老军人,从那一刻开始顾秀珍在新疆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婚后的顾秀珍生活更加幸福了,工作动力更加有劲了。

  1984年,顾秀珍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回忆这么多年的生活,入党的那一天我兴奋的一夜没有睡觉。”顾秀珍说。

  1996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一下子改变了顾秀珍的生活。当时连队的通讯员找到她说:“有一批退休人员名额,团里面决定给你了,你赶紧写报告。”

  “退休?是真的吗?这么快我就要退休了?难道……。”一个个问号当时全在顾秀珍的脑海里闪现,就这样顾秀珍递交了退休报告,也于当月底离开了自己奋斗一生的岗位。

  “退休后我想了很多事情,因为1997年我的姐姐回上海了,当时姐姐让我和她一起回去,但是我想待在新疆,这里有我一辈子许许多多的回忆,我离不开新疆,我的事情还没有做完。”顾秀珍说。

  谈起多年的支边生活,顾秀珍很有感慨地说:“一辈子忙忙碌碌的,从地窝子到土块房,从土块房到砖房,从砖房到高楼大厦,一步步走来,时代在发展,新疆在变化,当初来新疆的场景一辈子我也不会忘记,当年支边的同志们现在都是满头白发了。”

  2008年,顾秀珍的丈夫由于身体原因,永远的离开了老人,顾秀珍的儿子在库尔勒工作,为了让顾秀珍能够安享晚年,2011年顾秀珍的儿子把她接到了库尔勒生活。

  “以前我总是不爱出门,不喜欢出去转,但是库尔勒很美丽,我2006年来过一次库尔勒,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美丽的白天鹅。”顾秀珍说。

  “母亲辛劳了一辈子,能把她老人家接到我们身边生活,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本想她来到库尔勒会不适应,没想到她社区就和这里的老人打成了一片。”顾秀珍的儿子李文武说。

  “老人性格很开朗,是一名党员,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平时给我们工作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社区开展每项工作老人都很积极地参加,老人也写了很多自己在新疆的故事,老人既是我们新疆建设的功臣,也是我们新疆发展的见证者。”社区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李昕桐说。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日常生活中的老人在社区里也是一只忙碌的小蜜蜂,时刻不停地为社区的各项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社区哪个地方坏了,老人就会找到物业,让其维修。哪家邻里产生纠纷了,老人就会及时地向社区反映,迅速调节好。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为社区献出自己一份力,我来到社区也8年了,社区里的变化很大,最明显的就是社区的环境卫生整洁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也提升了,这些都离不开社区干部和‘访惠聚’工作队干部们的努力。”顾秀珍说。

  说起以后的生活,顾秀珍表示,要发挥自身的余力,用自己的自身行动,向社区里每一个年轻人讲述新疆发展的巨大变化,把“支边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编辑: 加乘

扎根边疆57年 顾秀珍的新疆情

从上海到新疆,从妙龄少女到白发老人,谈起到新疆的57年,家住库尔勒市梨香街道民生社区的顾秀珍老人总是回忆满满,说的最多的总是那一句:“新疆的变化太大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