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网络文晋级学术论文差的不是“10万+”

2017-09-21 11:07:00来源:北京商报 

   浙江大学日前发布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试行办法,在校师生在媒体及“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

  当一所研究性大学将点击量设定为衡量学术成果价值的标准时,公众最大的疑虑不在于载体平台的差异,而在于平台背后专业性的权威认证。学术论文的含金量之所以依附于发布载体,在于这些载体在某个特定领域专业达标。

  “两微一端”面向社会大众而非特定领域专业人群,单纯的阅读量、转载量并不能成为一篇论文学术价值的考评标准。甚至因为大众媒介特有的传播规律,传播影响力很有可能与学术价值发展存在偏差。

  对此,浙大回应给出了自己的“配套”措施,即认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不会降低有关学术标准,成果申报需经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

  如果新政致力于打破长期以来的学术考评制度僵化,为发掘优秀的期刊论文提供一条新的路径,那么初心并没有错。由于现有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只认可具有统一刊号的刊物,因此在多所开展相应探索和试点的院校中,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普遍难以落实。用论文“一刀切”简单评价使一些重要学科领域人才流失,长期以来饱受诟病。

  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打破传统学术论文评定的刻板印象,将分散的大众视角集中整合,这样的创新举措并不是不能肯定。但在没有严格的评审制度细化方案出台之前,面对网络文背后雇佣网络水军刷点击量等乱象,网络文晋级学术论文却更像是一次冒险的“盲选”。

  新媒体负载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力,但与之捆绑在一起的,通常都有各种叠床架屋的商业利益甚至政治博弈。想要扩大传播力吸引受众关注,就必然要努力博得大众的喜爱,知识本身的价值很有可能被折损,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

  学术容不得“水分”。而知识和学术本应成为独立精神和专业主义最后的堡垒。大学的使命,是为社会中的优秀年轻人提供一段“学术生活”经历。中国以极快的速度,从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学术生活不“掺水”,仍是中国高校教育极速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十多年来,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依然流传,人们依然对大学有着相似的期待。而这份期待无非是独立的学术精神与无私的知识分享。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但学术出版发表环节的审核、发表后的评价,仍须由学术共同体严格按照学术标准进行。网络文晋级学术论文差的不是“10万+”,而是稳妥、严密地制定出一套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评价机制,不简单地给出一份名单、借用商业逻辑里的点击量作为考核标准。

编辑: 罗成
关键词:

网络文晋级学术论文差的不是“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