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增强文化自信,让古都文物“活”起来

2017-12-18 20:51:00来源:中国文化报 

 宝 藏

  苍松翠竹与红墙灰瓦的层层殿宇相映生辉,重峦叠嶂与淙淙清流天然成趣,游人如织拾级而上领略千年古寺勃勃生机……这便是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房山云居寺。

  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千余年,屡有修葺,声名远播。作为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现存七座唐塔、五座辽塔,珍藏的石经、纸经、木经板号称“三绝”。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其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国之重宝”“石经长城”。

  在14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因风化、渗水等不可抗力因素,云居寺国宝级文物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害。鉴于此,房山区委、区政府把云居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全区文保工作重中之重。在统一部署下,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在加大人防、物防、技防保护力度,做好日常监测、文物保管与巡查等基础工作的同时,注重在保护与利用中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北京房山石经与云居寺历史、房山石经与医学、雷音洞建筑等领域研究取得突出进展,丰富了房山石经保护和佛教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2012年5月,房山石经及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在房山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下,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浙江文化遗产研究院、房山石经及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启动石经山雷音洞考古报告的各项工作,为更好保护、展示房山石经打下坚实基础。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依据多年来管理、保护、考古等各方面专家对房山石经的调查、勘察、监测、研究、论证等工作成果,制定并上报了《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保护工程立项报告》,目前已经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同意。

  此外,云居寺纸经、木经保护于2016年启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采样、检测分析,完成了保护修复计划书编制、网报网审平台填报等前期工作,目前计划书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断龙桥抢险工程设计方案经技术路线调整、专家意见征求以及方案修改后,也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一步,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将积极推进方案编制和审批工作。房山石经拓片二维扫描及雷音洞石经本体、千佛柱、七座唐塔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即将开启,这既为研究房山石经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和重要平台,又为其永续传承利用提供数字化档案。为高效传承石经文化,云居寺文物管理处还与北京市计算中心合作,引入VR技术,对石经山雷音洞石经、千佛柱进行数字化采集及加工处理,构建146块石经及千佛柱三维模型、雷音洞虚拟漫游交互制作,为今后文物修复提供真实依据。目前,该技术已在对外展览中多次应用。

  云居寺在做好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大文化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推出丰富的展陈展览活动,不断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云居寺举办了千年刻经史展、房山石经科普知识展、“敬畏千年房山石经”特色展览,走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普洱市博物馆、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大理文创艺术园、上海石刻艺术研究院、河北响堂山等,还在缅甸曼德勒绿宝佛寺和仰光舍利佛寺举办了“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等对外展览。

  2016年恰逢房山石经刊刻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房山区举办了房山石经云居寺珍贵文物展、大型佛教艺术音乐会、云居寺首届晒经节、石经山整体考古调查暨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书佛画禅、抄写石经”大型笔会6项文化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云居寺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对保护传承古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

  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抓住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契机,发掘、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为首都文物保护作出贡献,让古都历史文化与新北京现代化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编辑: 罗成

增强文化自信,让古都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