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挑战西方主导地位 中国人也可以在科幻电影中“拯救世界”

2019-01-16 10:41:00来源: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中国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吸引了中国人,它触及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人类的生存,以及如何在极端的情况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些都是当下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1月13日刊登题为《〈流浪地球〉〈红星〉〈黑豹〉〈三体〉:科幻小说是怎么说我们的》文章,文章摘要如下:

  太阳冷却,地球变得不适宜居住,人类只剩下一条出路:逃离太阳系。这是电影《流浪地球》的引子,听起来这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然而,这并非一部全白人出演的美国电影,而是根据明星作家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中国电影。在里面拯救人类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

  对未来的艺术描绘,传统上被视作西方的专利,并且明显缺乏多样性。不过,新地方、新作者正在以他们的角度描绘未来。近些年里,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一片繁荣,有刘慈欣的《三体》等一批醒目之作。自从大片《黑豹》上映以来,非洲未来主义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科幻小说正在蓬勃发展。

  黑豹

  《黑豹》是漫威第一部以黑人演员为主的电影。

  “科幻小说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全球现象,”韦尔斯利学院从事中国科幻与文学研究的副教授宋明炜说。“这是该文学体裁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因为它超越了西方,尤其是英美在这个类型中占有的主导地位。”

  这场新运动范围广泛,从19世纪的俄罗斯科幻小说,到植根于黑人受压迫经历的非洲未来主义,无所不包。它既有关于革命历史和外星人的中国科幻作品,也有关于移民和自由贸易的墨西哥未来主义电影。

  “目前,最有意思的科幻小说来自非传统的地方,”康奈尔大学专门研究全球科幻小说的副教授班纳吉说,“中国或者非洲等地方正在传播他们的声音——但在今天的繁荣之前,这种现象也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颠覆性的小说

  目前,刘慈欣、郝景芳等作家的作品都有了英文翻译,中国科幻小说在西方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在他们之前,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短。

  这个文学类型在中国经历了三次浪潮:一次是1902年,帝制在中国结束之后;一次是1949年中国革命之后;目前的这个“新浪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以飞速发展的模式向前推进。“在90年代,冒出新一代作家,在他们当中,刘慈欣是最重要的一位,”宋明炜说。

  三体

 

 《三体》书封

  《三体》首版于2006年,刘慈欣被视为推动中国科幻小说进入主流的功臣。2014年,它被翻译成英语,一年后,获得了科幻小说界的奥斯卡——雨果奖。故事讲述了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参与政府秘密研究,无意间把外星人招到地球的故事。

  《流浪地球》预计于2019年2月上映,讲述的是科学家发现太阳将把地球烧成灰烬后,宇航员为人类寻找新行星的故事。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剧照

  中国的科幻小说被视为对这个国家崛起和快速现代化的反映,在西方也变得越来越流行。

  从西方到其他地方

  科幻小说在全球的兴起,对我们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类型的演变提出了质疑。过去,它被视为以西方为中心,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传统观点认为,科幻小说的传播与工业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是平行的,”班纳吉说,“因此,它应该是从西方走向其他地方,因为工业资本主义最早就是在那里产生的。现在,这种观点正面临挑战,我们正在思考西方以外发生了什么。”

  不是所有非西方科幻小说都是政治性的,但想象另类的未来可以成为动员和行动的工具。“我们在一些来自亚非拉的科幻小说中发现,人们认识到,一种普世的、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和文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班纳吉说。她以2008年的墨西哥科幻影片《睡眠经销商》为例,该片描绘了一种未来:美国关闭了与墨西哥的边境,但墨西哥人远程控制代替他们在美国境内劳动的机器人。这部电影以未来主义的方式反映了自由贸易和移民等问题。

  在《睡眠经销商》里,墨西哥工人被接入一个网络,同时控制在美国的机器人从事非技术劳动:一旦机器人耗尽能量,就会遭到抛弃。

  但除了关于反抗的全球性反思之外,非西方科幻小说还利用了一种全球意识,帮它征服本土之外的受众。“中国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吸引了中国人,”宋明炜说,“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人类的生存,以及如何在极端的情况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些都是当下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编辑: 雷佳

挑战西方主导地位 中国人也可以在科幻电影中“拯救世界”

中国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吸引了中国人,它触及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人类的生存,以及如何在极端的情况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些都是当下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