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南的温婉与巴扬的热情不期而遇,当江苏援疆干部与伊犁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融,一曲援疆赞歌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六星街奏响,悠扬的琴声伴着援疆情在缓缓流淌。

  金秋的伊宁市六星街,街巷里时时传出悠扬欢快的手风琴声。游人穿梭在六星街,都会走进伊宁市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看看,寻着琴声走上陈列馆的二楼就是一个闻名当地的手风琴珍藏馆。手风琴收藏者是当地俄罗斯族居民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祖林。他用40多年时间先后收藏了20多个国家的800多台手风琴。在其收藏的手风琴中,有1827年产的最古老的琴,也有巴掌般大小最袖珍的琴,还有15个变音器、重达16公斤的琴……

  图为亚历山大在手风琴珍藏馆。记者 韩婷 摄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亚历山大子承父业,在伊宁市阿合买提江路经营一家乐器修理铺,平常做修琴、调音的工作,他的手风琴琴技很好。亚历山大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家手风琴博物馆,将自己的收藏都展示出来,和琴友们交流,让更多的人爱上手风琴。为支持伊宁市修建这座1200平方米的手风琴珍藏馆,南京援疆资金出资320万元,让亚历山大的梦想成真。与此同时,宽敞、明亮的手风琴珍藏馆也成为了六星街民俗旅游展示的一大亮点。

  亚历山大在用手风琴演奏。记者 韩婷 摄

  “手风琴看上去不起眼,却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拉起悠扬的手风琴,跳起欢快的舞蹈,大家很快就能融入到欢快地氛围中。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欢上手风琴,将这种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亚历山大对记者说。

  受亚历山大的影响,六星街上有了很多手风琴爱好者,大家经常聚在手风琴珍藏馆一起交流。2019年3月,7位来自不同的民族的手风琴爱好者正式组建了“六星街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他们中有民间歌手、艺术学校的手风琴老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剧院的在职演员、中学音乐退休教师……大家因手风琴结缘,都想让琴声悠扬传万里。

  “我们常在手风琴珍藏馆里排练、表演,有游客来看我们的演出。”亚历山大说,欢乐的琴声最容易感染人,手风琴乐队的名气也传播开来。今年4月,收到了央视节目组的邀请,去参加一档民歌栏目的录制。5月,又赴南京市开展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期间,乐队7名队员用手风琴演奏出一首首新疆民歌,用歌声向南京市民们展现一个生动、欢快、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疆。

  随着巴扬手风琴独奏《伊犁河》的优美旋律响起,广播剧《琴声悠远》在南京城市上空向听众娓娓道来两代援疆干部和巴扬传承人之间故事。今年,由南京市文联策划,联合新疆广播电视台、伊宁市文联和南京广电集团共同出品的广播剧《琴声悠远》,谱写了一支绚丽多姿的“文化援疆之歌”,经多家媒体播出后,在全国尤其是南京和伊宁两地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它的诞生也是两地文艺工作者开创文化交融新境界的创作之旅。

  “伊宁可以说是手风琴的故乡,每逢夜幕降临,孩子就来到柏杨树下,跟着琴声一起欢歌、跳舞。伊宁一位听众给我留言,他说《琴声悠远》唤醒了他尘封许久的手风琴记忆……”伊宁市文联秘书长常秀玲动情地说,《琴声悠远》的热播在伊宁掀起了手风琴热,不仅帮助伊宁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化基因,也填补了伊犁广播剧的空白。广播剧播出后,在伊犁各族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也让更多的边疆人民认识和欣赏了这种艺术形式。

  援疆之路,凝聚了南京社会各方的力量,映照出援疆干部的初心和情怀,也收获了当地多民族居民的信赖和认同,这份援疆情还将在南京和伊宁两地绵延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