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援疆促发展——写在第九批省市援疆工作结束之际

  天山无语,见证着大地巨变;塔河如镜,映照着今朝新颜。

  在新疆这片沸腾的土地上,产业援疆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累累果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正在变成现实,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温暖着天山儿女的心田,汇聚起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发展产业铺就富民路

  “产业援疆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疏勒如意科技纺织有限公司产业工人麦尔哈巴·吾拉依木感慨地说。2017年5月,落户疏勒县的疏勒如意科技纺织有限公司,让麦尔哈巴与400多名维吾尔族员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不仅有固定工作和每月约3000元的固定收入,个人生活和家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得益于援疆省市“就业第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产业援疆发展理念。短短几年,援疆省市引进4400余家内地企业落户新疆,带动当地近100万人次就业。

  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借助产业援疆的东风,吸引了天虹、金昇、红豆、华孚时尚、洁丽雅等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疆投资兴业,“三城七园一中心”纺织产业群在新疆崛起。

  短短3年,各援疆省市围绕受援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和需求,挖掘稳定红利,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稳定就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江苏省协助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签约297个项目,落地209个,投资158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多个;河北省先后促成73个项目落地,投资81.72亿元,带动群众就业3.8万余人次,解决516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福建省推动127个项目落地,投资181.31亿元,到位84.29亿元,解决就业5300余人……一个个大工业项目破土动工、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一批批产业援疆项目落地生根,新疆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一个“人人关心产业援疆、个个参与产业合作”的援疆新格局初步形成,一项项“连心工程”让天山儿女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让年轻人有事干有钱挣

  “以前生活没保障,现在每月工资有2300多元。”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古丽娜尔·吐尔逊脸上露着从容和自信,之前从没接触过缝纫机的她现在可以独立制作成衣。古丽娜尔生活的变化,缘于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援建的技工学校就业实训基地提供的培训。

  “我们兄弟3人在山东五征集团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上班后,每人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喀克夏勒村村民艾买提·艾海提兴奋地说,之前他们兄弟3人一直在家里务农。

  在喀克夏勒村,像艾买提一样在示范园工作的有300多人,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4500元,喀克夏勒村因此成为麦盖提县的“明星村”。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培训送到村里,是援疆省市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理念的具体举措。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既要注重解决当前面临的民生问题,更要注重提升新疆的长远发展能力。这样的理念,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深圳产业园,员工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很多人不会说普通话,也没有任何职业技能。来这里工作,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改变思想观念、提升职业技能。

  38岁的塔吉古丽·吐拉克在深圳产业园新疆美丽奥服装有限公司工作已经4年了,因为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塔吉古丽激动地说:“我不仅学到了技能,每月还有5800多元的工资,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目前,深圳产业园各企业人数已有1.3万余人,企业在提供岗位的同时,也培训出了大批成熟的产业工人,缩短了员工从“田间走进车间、从灶台走上机台”的距离。

  “扶贫效应”凸显

  “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我家的生活彻底改变。”刚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天易消防有限公司下班回家的马木提·艾买提说。家住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的马木提,已在克州天易消防有限公司工作3年多。

  而这一切得益于产业援疆的推动。

  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和克州,为支持克州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集聚载体,新建江苏扶贫产业园、阿图什昆山电子产业园,引进5家电子企业入驻,年销售额达1亿元。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超过220家,吸纳就业8000多人。

  广东省探索拓展“以商招商”做法,打造兵团草湖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园、伽师工业园区、疏附县广州新城3个重点园区。新投产项目83个,完成投资39.58亿元,吸纳就业5万余人次。

  浙江省在阿克苏地区投资近13亿元实施“百村千厂”工程,在111个乡镇(村)建设“百村千厂”工程项目136个,解决就业岗位20948个,形成“小车间”推动“大扶贫”的格局。

  北京市在援建和田地区过程中,既帮扶、提升特色产业,又为受援地培育新优势。走进洛浦县杭桂镇和佳新村,一座座大棚映入眼帘。“这里有90座棚,均建在戈壁滩上,栽培约4万株从北京平谷运来的桃树苗。”和佳新村第一书记郑金君兴奋地说,北京市送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平谷大桃必将成为和田林果业的新名片。

  在产业援疆推动下,特色产业的壮大与集聚,强健了受援地经济“筋骨”,也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和田,天津市以农业示范“百村万亩”工程为载体,推动建设有机红枣、核桃、大芸、山药、土豆、葡萄、辣椒等8个示范基地共10万余亩,带动当地贫困户种植特色农产品,户均增收5400余元;按照每户补贴4万元的标准,在民丰、策勒、于田3县建成1000个设施农业标准化大棚,每户年均增收1.8万余元。

  产业援疆工作正在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通过这几年的产业援疆,不少受援地群众已经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适应了标准化、组织化、企业化的生产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