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新疆分网 > 社会民生

谁来圆农民工的进城梦

2014-03-18 11:15  来源:亚心网  说两句  分享到:

   五年前,28岁的小伙子黄正鹏只身一人从老家甘肃武威来到乌鲁木齐市打工。然而,几年来,频繁更换工作的他没有选择留在这座城市,反而有了回老家的打算。

    近日,他对记者说:“其实我很喜欢这座城市,我把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但我在这里没有归属感,失落和无助常常伴随着我,我准备重回老家去打拼。”

    说这番话的时候,黄正鹏语气里流露出不舍,这种不舍有着太多的感慨和无奈。其实,黄正鹏的选择并非个例,在“用工荒”愈演愈烈的今天,内地大量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已经成为常态,这种现象看似来得突然,却似乎成为一种必然。
    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生活质量

    “每月4500元的工资,并未让我的生活发生太多的改变。除掉日常的生活费和房租、水电等一系列开销,能存进银行的钱并不多。我老家有很多企业在招工,虽然工资没有这里高,但离家近花销就少。我觉得还是回去比较划算,不但有机会照顾家人,也能攒下更多的钱。”来自四川的农民工杜建飞对记者说。

    据新疆人才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招聘单位最紧俏的岗位是一些技术性的工人和农民工,而日益减少的外来务工人员和越来越多不愿当技术工人的应届毕业生,使这些岗位的空缺数量一直在上升。

    记者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为了培养技工、技能型人才,解决新疆技工匮乏的局面,从2013年起,自治区加紧了“蓝领摇篮”的建设,目前已批准建立县级技工院校20余所,吸收接纳当地初、高中毕业生,就地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

    截至2013年年底,我区108所技工院校共输送毕业生1.16万,在校生超过5万人,拥有这样的供给,却与市场的需求依然相差甚远。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共就业服务局副局长刘敏表示,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选择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技能积累的体力活,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任劳任怨工作。因此,使得那些技术含量低、社会认同度差、劳动强度大、升职空间小的职业招聘不到人。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都在发生着改变,当然也意味着那种农民工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放弃生活质量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他们不再为了生存而打工,而去追求体面又有质量的生活。他们更多是为了梦想而打工,注重个人喜好、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富强对记者说。

  留住农民工的“心”是关键

    “我穿着时髦的外衣,留着时尚的发型,吃着方便的洋快餐,可为什么我的心总是在这座城市一直游荡着,感觉漂浮不定?”23岁的农民工王晓宇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在乌鲁木齐市的打工生活。

    王晓宇说,从老家河南到新疆来打工的两年时间里,他学会了普通话,外表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可是,王晓宇觉得自己并不幸福,也并不属于这座城市。

    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子、能够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能够让大家看得起,王晓宇用了三个“能够”来形容自己梦想的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不少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愿望。而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养老方面拥有多项保障,更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梦想。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扎根城市生活和发展成为他们迫切的愿望。

    与内地不同的是,新疆面临着农村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问题,这些农民工面临着信息不灵、缺少就业技能、维权困难等问题。我区启动的“春风行动”为农民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通过一系列招聘活动为劳务双方搭建合作平台,帮助其实现就业。通过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打击各类非法用工行为,“春风行动”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几年,杨富强参与了一些社会用工荒现状的调研,他发现,一些企业给员工承诺的待遇和福利、保障往往不能兑现,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劳动监督执法力度,从制度上、法律上着手来规范用工,维护广大农民工的正常权益。而企业更应当兑现承诺的劳动合同,用规范的企业管理来吸引人才,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与政府联手用“心”留住人。

    杨富强认为,新疆在留住农民工方面采取的保障措施远远落后于内地,应该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目前,厦门、重庆等城市已经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留不住农民工的问题。例如,加大户籍改革的力度、对户籍政策的逐步放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让农民工子女就学享受“同城待遇”等办法,让农民工在城市真正留得下来。

  评论 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亚心网记者任华

    透视“用工荒”的背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在城市里找不到“归属感”。

    什么是“归属感”,就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组织的从属感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民大量拥进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因为文化背景、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原因,他们成为游走于城市和农村边缘的人群,他们在城市里建设起一栋栋高楼,但却在这个城市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家”。

    离开了生长的土地,又在城市里没有“家”,这种没有“归属感”的不满情绪在“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城市同龄人日益趋同,因而对生活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希望被尊重、生活质量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得到保障,因为得不到满足,所以对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定的迷茫、混乱,使得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谁来呵护农民工在城市的梦想?谁来帮他们找到“归属感”?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话题。近些年来,“关爱农民工”各类活动虽屡见不鲜,关于农民工的报道也经常见诸报端,然而,作为“弱势群体”形象时时亮相的他们,又何来“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要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找到“归属感”,需要的是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力量的努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需要在户籍、土地、社保等多个领域进行制度层面的保障与支持,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因时、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其中尤以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和推进至为关键。经历了“招工难”的企业,应该尊重农民工,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薪资和人文关怀,为他们打造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而社会,更应该营造一种尊重农民工的社会风尚,让他们能被社会认可,拥有“主人翁”意识。

    “归属感”可以让一个人拥有更强的认可感和忠诚度,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只有帮助农民工找到“归属感”,让他们在这个城市寻找到梦想落脚的地方,才能让他们对这个城市有“家”的感觉,才能积极努力,为这个“家”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记者张晨暄报道)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罗成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