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 要闻 | 报摘 | 纵横 | 图站 | 调查 | 快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族宗教

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逐年增加
2010-09-20 12:55   来源:中国民族报    打印本页 关闭
        专家认为:通过转变发展模式,调整分配结构,使更多的人从发展中受益,是政府需要着重思考的课题;在研究制定新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规划中,应对扶贫的力度、方式、机制等进行调整。

 

  2009年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47.7万人

  8月27日,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在国家民委网站公布了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这份统计范围包括5个自治区、25个自治州、85个自治县的数据显示:2009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人口为1954.7万人,比上年减少147.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6.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解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俊清教授认为,这些数据表明,近年来,由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加上民族自治地方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大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贫困人口下降,说明了通过长期以来的努力、投入,民族自治地方在脱贫问题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大连民族学院经管学院院长马林教授说。

  数据还显示,除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之外,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全年扶贫投资总额为165.4亿元,已完成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贫困村为24002个。而云南整村推进以自然村为单位,全省有6513个自然村已完成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西藏有61个乡已完成整乡推进扶贫规划。

  据李俊清观察,近几年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0年、2005年、2007年、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GDP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7.55%、8.57%、8.88%、9.3%, 人均GDP占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6.65%、63.98%、67.06%、70.15%,两者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

  区域间、民族间发展差距不但存在,甚至有拉大趋势

  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597万人)的比重为54.3%,比上年(52.5%)上升1.8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比全国(3.6%)高12.8个百分点。按照新的贫困标准,2006年至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人口占同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4.5%、52.2%、52.5%和54.3%,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解读]  李俊清认为:“贫困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反映。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显示我国区域间、民族间发展差距不但还存在,甚至在部分领域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民族自治地方贫困面依然较大,显示出民族自治地方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李俊清说。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此次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出,2006-2009四年,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发生率分别是18.9%、18.6%、17.6%和16.4%,虽逐年有所下降,但与全国同期贫困发生率6%、4.6%、4.2%和3.6%相比,分别高出12.9、14、13.4和12.8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发生率远远高于全国同期的贫困发生率。“这说明在民族自治地方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际利益。因此,民族自治地方在未来如何通过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社会财富分配结构,使更多的人从发展中受益,是政府需要着重思考的课题。” 李俊清如此解读这一组数据。

  脱贫的根本措施是营造造血机能

  监测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民族自治地方2009年因灾因病返贫人口为276.2万人,比上年增加49.3万人;返贫率为14.1%,比上年(10.8%)上升3.3个百分点。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民族自治地方还有4946.1万人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缺乏基本生存条件需易地搬迁对象有121.5万户、522.9万人。

  [析因与建议]大连民族学院经管学院马林教授在分析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原因时认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力度不大、以往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欠账太多、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力度很大、资源转化率不高、增收渠道窄等因素都导致了民族自治地方脱贫稳定性很差。

  在遭遇了玉树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马林认为,民族自治地方2010年因灾因病返贫的人数肯定还会增加。

  “实际上,目前在不少民族自治地方农牧区,与农牧民生存质量和发展能力息息相关的一些基础性公共事业,如水、电、路、气(沼气或其他能源供应设施)等硬件设施,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软性服务,都存在非常大的缺口,有些地方这些基础性公共事业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而民族自治地方成片的贫困区域,恰恰就是基础性公共服务的盲区。”李俊清认为,“今后,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农村,转向社会事业建设,而不是眼光专注于GDP的增长。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础性公共事业建设,在有效化解农牧区贫困问题的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才是彻底消除民族自治地方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

  马林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族地区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输血力度很强,造血功能却很差。“在研究制定新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规划中,要从扶贫的力度、方式、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要为民族自治地方营造造血机能,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根本脱贫。”(李寅)

责编:董虹中国广播网

相关新闻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我要纠错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声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