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6月22日消息(实习记者 李昊轩)6月20日,“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开机仪式在乌鲁木齐市安宁渠文旅小镇举行,接下来的十天,采集工作组将在乌鲁木齐市、察布查尔县两地开展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为后人传承、研究等方面留下宝贵资料。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安排部署,成立采集工作组,这是本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采集工作在新疆的第二站。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伊春光正在讲述锡伯族传统弓箭文化 李昊轩摄 央广网发

  开机仪式后,在挂满各类传统弓箭的工作展示厅内,伊春光、伊陈永父子俩热情地向大家介绍着弓箭文化,锡伯族传统的弓分为长梢和短梢等弓型。现场来参加开机仪式的嘉宾都兴奋地想试试臂力,但大多数人只能把弓拉开一半。这时,伊春光笑眯眯做起了示范,搭箭、拉弓、瞄准、蓄势待发……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74岁。

  伊春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自己年轻时就随父亲制作锡伯族传统角弓,为使祖辈们传下来的角弓制作技艺完整的保留下来,他走访了察布查尔县80岁以上的老人,但大多老人并不了解制作传统弓的方法,只有少数老人还能说出弓是用牛筋、牛角、牛骨头等材质做的。

  

  非遗采集工作组正在拍摄 非遗采集功能工作组提供 央广网发

  2001年,伊春光找到了一把二百多岁的老弓箭,是先祖们西迁时带来的。于是经过研究,他按照比例1:1地将这把弓复原了出来,让沉寂已久的锡伯族传统牛角弓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制作一把传统角弓需要一年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工序,先后要用180多道工序。”伊春光说。

  

  伊春光、伊陈永父子正在讨论弓箭制作 李昊轩摄 央广网发

  恢复了失传的技艺,伊春光并未止步。2003年7月创办了“锡力旦”(锡伯语“箭”的意思)弓箭制作社,决心把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并结合文旅市场不断创新和研发各类传统弓箭,弓箭作品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已拥有实用、外观、结构等6项国家专利,2个商标,9件作品版权;还和儿子伊陈永一起创办了“锡力旦中华传统弓箭文化研究网”。

  如今,伊春光已经有包括伊陈永在内20多名徒弟,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父子俩正在筹建集射艺文化展示、传统竞技体育娱乐、爱国主义教育、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华传统射艺文化博览园”。

  据了解,该记录工程拍摄主要围绕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艺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留下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