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尉犁6月30日消息(记者 李昊轩)6月30日,中国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S254线尉犁至且末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条路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通车的背后是参建人员5年战风沙、忍寂寞,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努力。

“最热的时候沙漠地表温度能达到70℃,气温也有40℃多,那种又干又热的感觉好像每个毛孔上都有一个小太阳。”参建人员刘小田说。

尉且沙漠公路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S254尉犁至且末公路的简称。路线全长334公里,沙漠段长达307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60公里/小时,是新疆“十三五”规划“6横6纵”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尉且沙漠公路(央广网记者李昊轩 摄)

参建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突遇沙尘暴天气(央广网发 中国交建尉且沙漠公路项目 供图)

中国交建尉且沙漠公路项目负责人王云飞说:“因沙漠地区施工条件受限,不能修筑便道,只能从两头往中间递推施工,并且每年的4、5、6月份沙尘暴天气频发,7、8、9月又是高温天气,恶劣的环境导致施工进度不易加快,同时,参建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也受到一定威胁。”

为保证项目安全有序推进,在沙漠公路建设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安全管理外,项目沿线每10公里还设置有配备应急物资的应急避难所,并为每个施工作业人员佩戴北斗定位手环,最大限度保障进入沙漠腹地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百米沙丘(央广网发 中国交建尉且沙漠公路项目 供图)

除此之外,在沙漠中建公路,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沙,绵延起伏的沙山在游人眼里是秀色可餐的金色“海洋”,可在建设者眼里必须攻克的难关。挖平沙山、填满洼地,对于这群入场时平均年龄只有29岁、完全没有沙漠施工经验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巨大考验。

王云飞说:“最大的那座沙山高度近百米,挖方量达150万方,约占整个工程挖方量的1/8。当时为了攻克这只‘拦路虎’,项目团队经过了10余次‘头脑风暴’研讨,最终才选定施工方案。”

说起沙山,不少参建人员对那座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仍记忆犹新。负责操控推土机的杨文杰说:“那时候正值春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热的时候,滚烫的流沙足以将生鸡蛋烤熟,我们40多台大功率履带式推土机整整推了150天,才彻底把这座山‘削平’。”

在尉且沙漠公路307公里的沙漠段中,这样的沙山有30多座,除此之外,还有近30处的丘间洼地,最长的一处洼地长达12公里。据了解,全线的路基填挖方量有2500多万方,可以填满近84万辆渣土自卸车。

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百米沙丘(央广网发 中国交建尉且沙漠公路项目 供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条黑色的巨龙渐渐从沙漠雄起,但面对会流动的沙海,防沙固沙仍是永恒的话题。

为保证沙漠公路不被风沙掩埋,参建人员用芦苇有规律地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这种“芦苇草方格”技术,可以增大风阻、截留水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道路两旁设置的“草方格”防沙带(央广网记者李昊轩 摄)

看似简单的工艺在实施起来却异常艰辛。因为流沙不便于运输车辆进入,所有原材料在运送至施工路段后,全部得靠工人扛进沙漠。夏日的沙漠说是火海也不为过,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用脚一步步踏实了5800多万平方米的沙地,在300多公里的道路两侧,造出了壮观的“中国魔方”。

参建人员正在铺设“草方格”防沙带(央广网发 中国交建尉且沙漠公路项目 供图)

历经近5年的艰苦奋斗,现尉且沙漠公路已正式通车。尉且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将有效改善当地群众出行距离长、生活成本大、农产品销售难的状况,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光旅游打下坚实基础,这条路不仅将且末县到库尔勒的距离缩短了350公里,更是搭建了一条经济贸易旅游融合发展的绿色幸福路。

编辑:李昊轩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