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木垒县针对农牧区群众居住分散、组织集中学习难、学习形式单一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坚持采用对象化、精准化、沉浸式宣讲模式,开展阿肯弹唱进院落毡房、马背宣讲进山区草原、文艺宣讲进村落广场、流动课堂进田间地头等形式,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阿肯弹唱润心田
“二十大报告暖人心,二十大精神指方向,党的政策就是好呀,人民生活奔小康……”近日,在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南沟村的文化大院里,阿肯弹唱歌手买然别克·阿克巴尔别克和努尔加依娜·艾孜肯拨动着冬不拉的琴弦,以阿肯弹唱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农牧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阿肯们妙语连珠、即兴发挥、曲调欢快明朗、唱词通俗易懂,把党的声音在一唱一答中传递到农牧民心中,深情地表达了对党的感恩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南沟村牧民木拉提别克高兴地说:“我们一有空就到文化大院听阿肯们弹唱,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到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这种宣讲方式我们听得懂,也能记得住。”
木垒县以阿肯弹唱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让牧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还能引导和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马背宣讲接地气
在木垒县博斯坦乡有这样一支队伍,8年来,21名队员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会骑上马走进山区、牧场,及时将党的政策和畜牧、医疗、生活等服务送到偏远牧民家中,牧民亲切地称他们为“马背上的宣讲员”。自2015年成立以来,马背宣讲队累计开展宣讲550余场次,开展文艺汇演146次,服务居民34680人次,人均骑行23000公里。
今年3月底,春寒料峭,山里还有积雪。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马背宣讲队来到阿合哈沙·阿汗和沙姆尔森·别尔克拜家。他们两家在南部山区峡谷周边,路远难走。马背宣讲队此次上山的主要任务是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为牧民提供畜牧、医疗、生活方面的帮助。走进毡房,伴着热气腾腾的奶茶,马背宣讲队队长李福文开始宣讲,大家听得很认真。“党的惠民政策真是暖人心啊!”阿合哈沙·阿汗竖起了大拇指。
“感谢宣讲队为我们送来党的政策和温暖,他们太辛苦了,我们在夏牧场时他们就来夏牧场,我们转场了,他们也跟着到冬牧场、接羔育幼点开展服务。你看,山那边的两头小黄牛,出生难产时还是他们救治的,宣讲队就是我们的好帮手。”牧民肉孜感慨地说道。
木垒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基层一线,打通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学习“最后一公里”,走进“最远一家人”,确保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文艺宣讲聚人心
木垒县木垒镇积极发挥文化带头人作用,组建黑走马、麦西来甫舞蹈队和新疆曲子传承社、银龄剧社等文艺团队,大力创作快板、说唱、小曲子和红歌演唱、红色舞剧、秦腔等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文艺+宣讲”的形式讲好讲透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文件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地方话”,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木垒县木垒镇迎宾社区文化带头人郭晓琴表示,我们绮绣舞蹈队主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歌舞形式展现,我们的节目结合党的好政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受居民群众欢迎。
“文艺+宣讲”让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鲜”起来、“活”起来,极大地丰富了木垒县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流动课堂见实效
木垒县东城镇沈家沟村“两委”、昌吉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驻东城镇沈家沟村“访惠聚”工作队在村里的“杏”福广场开办“小马扎”流动课堂,宣讲员胡尼的孜认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20多名群众围坐一起认真倾听。
流动课堂不光是宣讲,还创新地设置了集中讨论、交流分享、快问快答、知识互动等环节,进一步活跃学习气氛,提升学习效果。宣讲队以群众需求为突破口,将学习内容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并开设法律维权、家庭教育、特色种植养殖等专题的学习课堂,确保学习内容贴近实际,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木垒县东城镇组织宣讲队伍、“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村干部、草根宣讲员等开办流动课堂,把学习阵地搬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利用农忙空闲、工余时间和群众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苞谷馕”式的语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入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木垒县50支宣讲团400余名宣讲员开展宣讲50余场次,累计发放党的二十大精神群众读本1.2万本,“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活跃度稳居昌吉州第二。(刘辉 杨菊萍)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