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展现新疆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努力开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央广网新疆频道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税务局策划推出《高质量发展看新疆之“新质新造”》网络主题传播活动,派出记者聚焦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建设,立体呈现新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和新成效。
央广网乌鲁木齐8月14日消息 布艺挂毯和数据交织、虚拟脉络与树根相绕、一眼看尽4亿年的沧海桑田……
在名为《替代》的作品前,前来观展的市民和游客陆续驻足,看着一块块像素逐渐变成一头灭绝的白犀牛。
走进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观众可以惊喜地发现,科技手段正在为艺术作品带来“新”生命。
游客观赏陈萧伊 《心跳》系列影像装置 (央广网发 高娃 摄)
7月28日,以“腹地脉动”为主题的2024年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美术馆开幕。“今年的主题主要是聚焦在与海洋相对的广阔大陆这一地缘的特点,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这个地缘位置高度切合,所以无论从能源、数字资源、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来看,广阔的陆地都蕴藏着深厚的能量。此次双年展希望以此为主题,立足于新疆的战略优势,为共同建设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积极的力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张子康介绍。
邱宇、任庆齐作品《共织》装置 (央广网发 高娃 摄)
“如果说宇宙是一张数字编织的大网,我们如何走进能源与信息、算法与想象、现实与虚拟共同交织的未来……”
“数字驿站”入口处的欢迎词点燃了观众的兴趣,板块的策展人邢丹向记者揭开了“数字驿站”的神秘面纱。
“整个单元以‘驿站’为概念引导,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在新疆探讨数字信息如何通过算力和能源的基础支撑,联系到‘驿站’的连接性,展示数据和算法所创造的美学和更多想象的可能。”邢丹介绍,观展人可以经过这个“入口通道”进入一个数字艺术的世界,这里不仅有国际数字艺术家作品的首次亮相,也有本地数字艺术家对该话题的委任探讨。
观众走进费俊的《生命花园》影像装置 (央广网发 高娃 摄)
在“数字驿站”单元,看到的是一块块屏幕,平时意义上的“作品”很少。进入展厅,首先“吸睛”的作品是一张由数据线与电源线交织成的“挂毯”,物理世界的编织与数字世界的编程在这里共存,物质属性与数字算法相互连通,如同信息与能量的编织与数字算法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智能科技。
在这里,一切都能被看见。在这里可以看到由AI复原的白犀牛;将地磁风暴数据通过声音和定制编程技术直接生成的有形雕塑形式,呈现出科学可视化的意象;利用双目立体成像原理,体验“过去”的海洋和“未来”的沙海;甚至可以看见一个全球性的碳去除装置,艺术家联合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创作了一部短片,展示了设计、建设、可视化和建造这种基础设施设想的戏剧性场景,将空中的碳转化为液化气体并泵送到海底深处或矿化到沙漠岩石中,也许有一天,影片中的装置会在现实中出现……
徐昊旻《无本之木》装置 (央广网发 高娃 摄)
其中《互联生态系统》这个装置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注意。邢丹介绍,《互联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实时模拟项目。它将贝尔实验室的实验性机器人和传感器收集到的机器人视觉和传感数据,重新定位以驱动三维模拟环境,使观者可以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探索与互动。在《互联生态系统》中,自然现象被数字和人工智能系统取代,成为推动发展的力量,“生命形态”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形式填充这个数字生态系统。
观众走进利亚姆·扬(LiamYoung)《伟大的努力》影像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讲到本单元的设置初衷,邢丹表示,今天数字、信息包括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逐渐成为新的生产力,就像是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在数字时代,算力逐渐成为核心生产力,尤其是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带动下,新疆已加入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为新疆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注入全新活力。
“我觉得这届双年展跟新疆当下的发展关联度更紧密了,因为新疆这几年的数字化发展成为一个重点,所以我们专门做了‘数字驿站’,进门口的第一句话,也是阐释了这两年新疆跟国际上对数字化的思考,这种连接是最前沿的一个学术话题,也是科技跟艺术的讨论,这是跟原来的双年展不一样的。”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张子康说。
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今,新疆广阔的腹地成为全球数字链接上的重要“驿站”,并将持续迸发出深厚力量。
策划:胡苗苗 喻鹏涛
记者:郭璁悦 高娃(实习生)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