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水韵江苏到天山南北,1997年起,江苏相继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克州,是全国唯一设有2个前方指挥部的省份。数十年间,从产业帮扶到民生相助,从文化共融到民心相通,苏新携手,山海情深。近日,央广网江苏频道、新疆频道联合推出《山海协作谱“新”篇》专栏,多路记者前往伊犁、克州两地采访,记录发展新貌,感受“山”与“海”的“双向奔赴”。
央广网阿图什6月5日消息 清晨的阳光洒在阿孜汗村的土墙上,无花果树下传来阵阵欢笑声。马健梅一边招呼客人品尝美食,一边整理着民宿院内的桌椅。
这位来自新疆伊犁的“新”村民,如今已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无花居民宿的负责人。2025年,她看中这里的文旅发展前景,成为村里民宿经营者之一。
无花居民宿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马健梅与阿孜汗村的缘分始于一次旅行。2024年,她到阿图什市考察时,被阿孜汗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民风吸引。
“村子紧邻阿图什市,交通便利,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游客逐年增多,但缺少特色住宿。无花果是这里的‘金字招牌’,我就想打造一个以无花果为主题的民俗空间。”马健梅说。
她的想法与当地发展规划不谋而合。2024年,昆山援疆资金投入200万元,用于阿孜汗村民宿改造,包括房屋装修、设备采购和庭院景观建设。
无花居民宿内部装潢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从签约到开业,我只带了个人物品,其他全是现成的。这里让我看到无限可能。”马健梅笑着说。
援疆资金“筑巢引凤”。2020年以来,在累计1.1亿元援疆资金支持下,阿孜汗村以“一户一设计、一户一特色”理念推进全域改造,形成“一轴、两环、四区、六组团”的空间布局。
阿孜汗村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曾经的土路变为柏油路,低矮民居升级为安居房,杂乱的洼地蜕变为江南韵味的“同心潭”,废旧区域转型为徽派建筑与民族风情交融的无花果生态园。阿孜汗村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
江苏昆山援疆工作组成员黄巍说:“我们通过‘硬件改造+产业孵化’模式,吸引能人入驻,让村民共享旅游红利。”民宿项目采取“政府投资、能人运营、村集体分红”机制,马健梅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租金,并优先雇佣本地员工。
阿孜汗村游人如织 (央广网记者丁安制图)
2024年,阿孜汗村商铺达246家,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140余万元。
谈到未来,马健梅计划增加伊犁美食板块,让游客不仅能够赏美景,更能品佳肴,并培训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援疆政策给了我们底气,接下来要靠自己‘造血’。”
马健梅正在整理房间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夕阳西下,又一批自驾游客入住民宿。马健梅站在挂满无花果的树下,望着远处的雪山感慨:“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故乡,我要和它一起成长。”
监制:伏成镭
策划:栾永胜 胡苗苗
记者:丁安 庄滨滨 顾炀威 王姝姝
鸣谢:江苏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