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9月30日消息(记者胡苗苗 姜茸)“往左,往左,慢一点开!”尽管这条巡护路吾甫尔·库尔班已经走了28年,但每次巡护依然需要仔细辨认道路。吾甫尔·库尔班告诉记者,孙基烽火台地处荒漠无人区,多变的气候也使得地形极不稳定,即使像他这样的看护员,也会迷路。
吾甫尔·库尔班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野外文物看护队的负责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巡护路。
吾甫尔·库尔班在孙基烽火台遗址巡护 (央广网记者胡苗苗 摄)
与历史对话 守家国记忆
新疆烽燧遗址是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万里长城向西的延续,也是家国天下的边陲记忆。位于天山南麓的尉犁县长城资源丰富,自库尔勒市至营盘古城之间分布有11座烽燧,称为孔雀河烽燧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自营盘古城以西、沿孔雀河北岸,呈东南—西北分布,烽火台间距最小的为5.5千米,最大的为22.7千米,分布线长达150千米。吾甫尔·库尔班说:“巡护工作是个苦差事,烽燧地处无人区,在这里很容易迷路,巡护11座烽燧,最少也需要一两日,遇到突发情况,一周都回不来。”
在吾甫尔·库尔班眼中,烽燧的保护工作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与历史对话的难得机会。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项目,为期3年,吾甫尔·库尔班也参与到了挖掘工作中,他说:“千年前,各族将士与当地居民一起守卫边疆,千年后,我和我的同事们继续守护这一座座烽燧。”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央广网发 尉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进一步增强新疆文物安全防护力量,2017起,新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一支由950名野外文物看护员组成的队伍,负责重点野外文物日常巡护。像吾甫尔·库尔班这样的野外文物看护员,尉犁县有17位。
吾甫尔·库尔班告诉记者,国家出资建设了保护站,现在,巡护路上,每30公里至50公里,就有一个保护站,巡护条件越来越好了。最让他高兴的是,如今,尉犁县建成了长城文化博物馆,11座烽燧的模型也被搬进了博物馆,这是长城文化的延续。
看长城向西 讲烽燧故事
“万里长城万里长,亘古明月照故乡,在新疆首家长城文化博物馆——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延绵2万多公里的中国长城‘浓缩’于此。”在该博物馆内,讲解员娜迪热·吐尔逊正在为游客讲解。
娜迪热·吐尔逊说:“我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向游客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家去感悟那份厚重的历史感,去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激发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娜迪热·吐尔逊正在讲解烽燧遗址 (央广网记者姜茸 摄)
为了更好守护民族文化记忆、延续民族文化根脉,2023年12月29日,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开门迎客。该馆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520平方米,内设5个部分17个展厅,目前馆藏文物600余件(组)。
在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的“守望家国”单元,克亚克库都克烽燧出土了唐朝钱币、纸质文书、木简,其中99%的纸质文书和木简用汉字书写,并带有确切的纪年,这说明汉字一直是当地官方通用语言文字,它是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佐证。
游客正在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参观 (央广网发 尉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娜迪热·吐尔逊表示,在她眼里,长城从来不是冰冷的石砖堆砌,是心中的情怀与历史的烙印,需要通过文化的传承,让长城背后的文化“火”起来,吸引更多人走近长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讲解能力,力求以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传递给每一位游客。
古老烽燧讲述家国情怀,悠悠文脉绵延不绝。像吾甫尔·库尔班和娜迪热·吐尔逊一样的众多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在保护、传承着历史资源和根脉,让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关注精彩内容